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生薑發芽安心吃!

入冬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用生薑製作成薑母茶、或在爆炒、煲湯等料理過程中加入薑絲提味,但有時買回來的生薑來不及一次用完,放到發芽又捨不得丟棄, 用來料理又擔心會中毒,生薑發芽後到底還能不能吃呢?
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為可食用部位,具有香味及辛辣味,依照採收的時期不同,可分為芽薑、嫩薑、粉薑、老薑(即常稱之薑母)等。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說明,薑在發芽過程中,會消耗掉部分的營養物質,導致營養價值降低,但其主要成分並沒有產生有毒物質,長出的芽薑皆可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發芽後的生薑沒有毒,腐爛的薑卻可能會產生黃樟素, 目前黃樟素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 2B 類物質,目前雖無證據顯示會對人類致癌,且對動物致癌性證據有限或不足,但仍不建議民眾使用。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 提醒,民眾盡量攝取新鮮的食材,一次不要買太多,並注意食物的保存方式,才能吃得 安心。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食藥闢謠專區

網路流傳日本食品的安全日期後面有製造者代碼K是指福島產地、A群馬Z是千葉、T是茨城、F福岡,這些食品早在台灣流通,這是真的嗎?
(1)      日本規定食品製造廠商需標誌「製造所固有記號」,代表製造廠所在地;因「製造所固有記號」(製造所代號)在日本無統一標準,每家製造廠商所設定之代號不同,故有可能不同製造廠商對同一製造地有不同代號,須至該食品業者網頁查詢製造廠實際地點。網路謠言所指的KAZTF等代碼並不代表福島、群馬、千葉、茨城、福岡等地。上圖以日清食品為例說明,日清食品的製造所固有記號A是指在茨城縣取手市製造,F是指在靜岡縣燒津市製造,顯示網路謠言資訊是錯誤的。
(2)      目前福島鄰近五縣的食品仍禁止輸台,針對網路謠傳日本食品在台流通,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不要再轉傳。 

(3)      食藥署提供「日本食品製造所固有記號對應製造廠所在地一覽表」,供民眾參考,並提醒消費者購買前應檢視產品是否有中文標示,勿購買食用標示不清、來路不明的食品,以免權益受損。如果您有相關疑慮,可撥1919全國食安專線解答。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選購鮮肉5撇步!

在外用餐不慎吃到變質的加工肉品,或不小心買到注射保水劑增重的肉品,讓消費者人心惶惶。為確保市售肉品的食用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除加強督導肉類加工食品製造業者,今年起聯合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啟動稽查專案,加強源頭製造商輔導及市售產品管理,並整理出挑選新鮮肉品的 5 個小撇步:
()注意肉品肌理紋路等外觀,色澤是否鮮紅或已氧化發黑。
()有無腥臭味或藥水味、輕壓肉體是否能回彈。
()選擇環境乾淨的店家購買。
()購買後若未立即烹煮,則應依每次用量分裝,標上購買日期冷藏或冷凍,食用時再解凍調理,避免細菌孳生或肉品變質。

()部分肉品經過包裝、冷藏或冷凍,可能無法直接判斷新鮮度,建議可挑選有 CASTAP 及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等標章, 保障民眾消費權益與健康安全。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火鍋湯底標示報你知

冬季是大啖火鍋時節,熱呼呼的各式火鍋料暖身又暖胃,此時火鍋湯底成了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許多知名火鍋店就是以各具特色的湯底聞名,但您知道自己喝進的湯底有哪些成分呢?
為了讓火鍋湯底食品資訊更透明, 並提供消費者正確資訊,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公告「直接供應飲食場所火鍋類食品之湯底標示規定」,具營業登記之直接供應火鍋的飲食場所如餐廳、火鍋店等,應於店內標示湯底製作方式(包括主要使用的食材及/或風味調味料等資訊),若有使用風味調味料調製湯底,應同時標示該些風味調味料之內容物名稱(含食品添加物名稱)。

目前正值食用火鍋的旺季,食藥署已啟動 「餐飲販售業-火鍋餐飲業者稽查專案」,針對具營業登記之直接供應火鍋類的飲食場所,查核是否以中文顯著標示湯底製作方式,並查核現場衛生是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以及食品業者登錄資訊是否正確。如查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所轄衛生局將依法處辦。  食藥署提醒,當您在選擇餐廳吃火鍋時,應選擇以標示牌(板)、立(插) 牌、張貼懸掛或菜單上明顯標示火鍋類食品湯底成分的店家,入內消費。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安百貨」隨手查

冬天是吃火鍋的旺季,若消費者點了櫻花蝦卵,吃下肚的卻是飛魚卵,業者是否會因標示不實而違法呢?為了讓民眾隨時掌握食安資訊,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別建置「食安資訊百貨專櫃」,提供民眾「食品標示諮詢專櫃」、「食品業者登錄專櫃」、「食品資訊專櫃」、「食品添加物用途專櫃」及「謠言終結機」等六大專區,提供民眾瀏覽食品業者、產品、闢謠資訊以及食品標示法規、食品添加物法規查詢,達到食安資訊透明公開之成效,民眾可從食藥署首頁進入 查詢(http://fadobook.fda.gov.tw/foodsafetystore/)。
1.掌握業者資訊:
全家一同出外用餐,想確認餐廳是否有依規定進行食品業者登錄嗎?「食品業者登錄專櫃」提供友善查詢介面,供民眾以地圖點選各地區業者與業態分類,查詢食品業者登錄字號、營業類別等資料,清楚掌握業者基本資訊。
2.辨明產品特性:
挑選市售包裝食品時,「食品標示諮詢專櫃」提供食品安全法規與標示公告查詢,亦展示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供民眾利用計算飲食熱量、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資訊。另外可利用「食品資訊專櫃」,圖樣化點選查詢業者自願上傳之產品圖片、營養標示、檢驗報告、品牌故事、原料原產地等資料,提供民眾更全面詳盡之產品資訊。
3.破解食安謠言:
「蒜頭發芽有毒嗎?」、「吃半熟的蛋會致命?」、「不鏽鋼材質的餐具有毒?」過年親友聚會聊天常討論的各種通訊軟體(如 line)、社群網站(Facebook)及網路論壇上的食安謠言,可至「謠言終結機」查詢相關解答,也歡迎民眾提供想要解惑的食安謠言,由食藥署進行解答,一起攜手破除謠言。

食藥署持續更新網站資訊、擴充及服務改善並提高服務品質,目前已加入手機版內容,未來也將擴充食品相關資訊專櫃數量,透過適當機制提供政府開放資訊,讓民眾查詢更快速便利。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蜂蜜結晶能吃嗎?

蜂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可調製成飲品、製作甜點或入菜,龍眼蜜和荔枝蜜更是臺灣最大宗的蜂蜜種類,主要採蜜期約於 4 5 月,其他季節則有各地的特色蜂蜜,例如:咸豐草蜜、百花蜜、文旦蜜、柑橘蜜、埔姜蜜等,但若蜂蜜出現結晶時還能食用嗎?
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比例高,特色是容易結晶,這是正常的物理變化,與品質好壞沒有相關性。大多數的蜂蜜都會產生結晶,尤其是荔枝蜜,而國人偏好的龍眼蜜,就不易出現結晶。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建議,當您發現蜂蜜產生結晶時,要盡快把未結晶的蜂蜜吃完,結晶部分則可用湯匙挖取,或放置於 50-60℃溫水中,等慢慢溶化後倒出食用。因蜂蜜含有多種酵素,購買後可常溫存放,應盡快食用或冷藏保存。此外,由於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的孢子,提醒家有 1 歲以下的幼兒家長特別留意,因孩童腸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無法抑制孢子萌芽,應避免食用。


為確保市售蜂蜜產品安全,食藥署今(105)年度計抽驗市售蜂蜜產品 32 件,檢驗農藥殘留及動物用藥殘留,結果均符合規定。食藥署建議,消費者最好選擇有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如附圖),或到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產品。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任意食用不明草本植物 保養不成反傷身

現代人重視養生,經常聽到網路傳聞「天然的尚好」、「藥補不如食補」等訊息,食藥署提醒,食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及營養素,以維持身體生理正常運作,民眾切勿輕信未經證實的網路傳言,就任意採食或購買來路不明,且未確認其食用安全性的植物或產品,以免養生不成反傷身。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引起中毒的案例,最常造成誤食的野菇為「綠褶菇」,這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因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很像,時常遭到混淆而誤食。
此外,有些人為了減肥或改善便秘,任意食用傳言可減肥(如俗稱減肥菜的守宮木),或易引起腹瀉(如番瀉)的植物,過去即有 2 名死亡病例,疑因食用減肥菜有直接相關,不得不慎。食藥署呼籲,民眾如食用不明植物或草藥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可能就是中毒現象,千萬不要誤以為正在「排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供醫生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為了飲食安全起見,民眾可參考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但該表不包括傳統食用的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等,相關資訊可由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食品/食品業務資訊查詢連結/「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項下查詢。

另外,食藥署已訂出「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該指引係規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之定義、申請程序及作業流程、安全性評估須檢具之資料及申請書,供食品業者遵循,以確保食品安全及兼顧產業發展。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蝦頭變黑能吃嗎?

當您買回冷凍的鮮蝦,放進冰箱準備隔天烹煮時,拿出一看卻變成「黑頭蝦」該怎麼辦?丟掉好像太可惜,但去掉蝦頭之後還吃嗎?食藥署特地請教從事水產研究的專業人員,為消費者細說分明。
1. 蝦類為何會黑頭?
蝦體主要分為頭胸甲及腹甲等;頭胸甲內包括攝食、呼吸、消化及排泄等器官,所以可說是蝦維繫生命最重要部位,此部位富含一種「酪氨酸」的成分,蝦在歷經一段捕撈作業過程,離開活存環境,身體裡的「多酚氧化酵素」會催化酪胺酸代謝產生黑色色素,這種現象稱之為「黑變」,尤其是頭胸甲及尾葉部位最為明顯,故在冷凍保存條件下仍難避免黑變的發生,當保存溫度不甚理想的狀態,蝦頭逐漸累積的黑色素就更明顯。照此看來「蝦頭黑變」就像蘋果削了皮之後會變黑,屬於自然現象,不表示買的蝦子不新鮮喔。
2. 不當的化學物質怎會出現在蝦中?
既然蝦頭變黑與新鮮度無關,但因飲食文化的觀念使然,民眾長期以來對水產品「色變」,直覺就認為是「不新鮮」,間接促使非法業者為使販售貨品看起來「光鮮亮麗」,因而無所不用其極,過量使用食品添加物或添加非法成分,藉此抑制蝦體內酵素與空氣接觸,蝦子才不易變斷裂、黑頭、肉質鬆軟,也不易腐敗。
 食藥署提醒,蝦中適量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是無妨的,反之當消費者吃下超過法定限量或不得添加的非法物質後,對身體健康卻會造成危害,千萬別忘了,會變黑的蝦頭才是正常的,至少知道未摻有「不當的化學物質」,且易從外觀如:完整性、異味、肉質彈性等狀況判別蝦體鮮度。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三心二意」買罐頭!

消費者在選購罐頭食品時,常會看到外包裝上標示著「未添加防腐劑」等字樣,在此情況下,為什麼市售的罐頭食品可以貯放 1-3 年卻不會壞呢?
罐頭食品緣起於戰爭時期,人們偶然發現放在密封容器內的食品以高溫加熱後,可以長時間貯存而不會腐壞,雖然當時並不瞭解緣由,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與食品加工技術進步才逐漸揭曉,高溫加熱是為了殺滅造成食品腐敗的微生物,而密封容器則扮演讓食品不被外界環境的微生物污染的保護者角色。
在此情況下,經過高溫加熱後,食品的腐敗菌被殺滅了,自然就不會腐敗,少了腐敗菌之後,也沒有必要再添加抑制微生物生長的防腐劑,因此,只要經過充分殺菌,保持密封的罐頭食品,就不需要冷藏或添加防腐劑。
食藥署提醒,選購罐頭食品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罐頭密封狀態是否良好,牢記「三心二意」原則,「三心」是為了買的開「心」、身「心」健康、吃的安「心」;「二意」則是注「意」罐身及注「意」有效日期。
以下提供 2 個簡單快速的方法辨識罐身:
1.金屬製罐頭食品,若有捲封不良、生鏽、罐蓋或罐底有膨脹或凹陷等現象,就代表可能有密封不完整的情形,罐內食品有微生物滋長的風險,不要購買也不要食用。
2.玻璃製罐頭食品,通常瓶蓋處有「真空安全鈕」的設計,購買時可以試壓瓶蓋,若發現瓶蓋浮起並且按壓有聲響,表示玻璃罐內並不是真空狀態,不要購買及食用。罐頭食品開罐後,就失去密封特性,罐內的食品與外界環境的微生物接觸,因此變得容易腐敗,所以開罐後最好儘快吃完!如果有剩餘,金屬製的罐頭食品要更換容器後,再放到冰箱中冷藏。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選購進口包裝食品 4 秘訣

進口包裝食品真的「介高尚」嗎?有些消費者對舶來品存有「貴就是好」的迷思,國人對進口包裝食品的消費程度正逐年成長。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 消費者在選購進口包裝食品前最好睜大雙眼,並彙整出以下 4 秘訣供民眾參考, 以便選購符合衛生安全的產品:
1. 注意「標示」是否正確:進口的國外包 裝食品皆須符合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標示法規,食品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原產地 ()」與「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及 地址」。此外,品名、內容物名稱、食品添加物名稱、營養標示、有效日期、含 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等皆是民眾於選購時不可輕忽的注意事項。
2. 觀察「外觀」是否完整: 進口包裝食品到國內,運送時間長,易受溫度及保存環境影響,導致內部成分的劣變,進而造成外觀的異常。民眾可藉由觀察進口包裝食品的外觀,來判斷其是否有毀損或變質腐敗情形,例如罐頭食品有無膨罐變形等,皆是選購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3. 留意「保存」是否確實: 民眾也應特別注意賣家是否依循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之運輸與儲存規定妥善儲存及配送,以確保買到有效期限內符合衛生安全的食品。
4. 當心「膨風」舶來食品: 外國月亮未必圓,勿輕信廠商誇大不實的廣告,浪費金錢購買「膨風」舶來食品,可避免因誤買而傷心、誤食而傷身。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挑選海產 5 要點

臺灣四面環海,海產資源豐富但若不慎吃到不新鮮的海產,很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食品中毒症狀,您知道該如何挑選品質良好的海產食品嗎?食藥署特地整理出挑選海產的 5 要點,讓大家聰明選購、快樂吃。
1.魚:購買生鮮魚類,應注意其外觀外形是否完整,肢體無斷落黑變、無破損及魚鱗脫落現象,外表不黏膩,色澤明亮有光澤,魚眼清澈明亮,鰓顏色鮮紅,魚體僵直不軟爛,且有自然的風味,無腐臭味。
2.蝦:購買生鮮蝦子,應注意其蝦頭與蝦身是否緊密接連無鬆脫,蝦頭明亮有光澤,蝦身自然捲曲且肉質飽滿有彈性,無軟爛或變黑,聞起來無腥味或是氨臭味者較新鮮。
3.貝:蜆及蛤蜊以未開殼、無臭味為佳,活的貝類肉足會露出殼外活動,且出水孔偶爾會噴出小水柱或氣泡,挑選也可取數顆貝類互相敲擊,聲音清脆,表示新鮮度較佳,聲音較悶則較不新鮮。
4.花枝、小卷、魷魚:新鮮的海產以眼睛明亮,外皮鮮豔,身體通透,觸感光滑細緻,肉質有彈性及光澤,且無腥臭味者為佳。
5.蟹:蟹形完整飽滿,蟹腿及蟹鰲硬挺,並與身體牢固連接,蟹殼有光澤,背面呈青色、腹面白色有光澤,且有重實感及活力者為優,新鮮的螃蟹顏色較鮮豔明亮,有蟹香味無刺鼻氨臭味。
臺灣天氣炎熱,海鮮水產品若貯存不當,極易發生腐敗等品質劣變現象。海鮮水產品萬一新鮮度不佳,較容易引起食品中毒,故食用海鮮水產品除了挑選自己喜愛的品項種類外,也別忘了挑選新鮮的、合時的季節海產,並澈底加熱,才能吃得開心、吃得安心!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巧克力品名標示報你知

巧克力是廣受大人和孩童喜愛的食品,但有許多消費者不太清楚包裝上的內容說明,食藥署於 105 6 24 月公告「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規定以 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為品名者,應有的成分及內容物含量,並自 106 1 1 日起施行。
「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中所定巧克力,指的是以可可製品為原料,並可添加糖、乳製品或食品添加物等製成,為固體型態不含內餡的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未超過 5%者,不論添加量皆應於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 加植物油」或等同字義;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之巧克力,其添加量超過該產品總重量 5%者,則應於品名前加標示「代可可脂」 字樣。
本規定除規範包裝巧克力外,具營業登記的散裝巧克力販賣業者亦應於販售之場所依本規定標示。包裝巧克力標示之字體長度及寬度不得小於 0.2 公分;散裝巧克力得以卡片、標記(標籤)或標示牌(板)等型式標示,以標記(標籤) 標示者,其字體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 0.2 公分,以其他標示型式者,各不得小 2 公分。 業者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之情形,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以新臺幣 3 萬元至 300 萬元,或 4 萬元至 400 萬元罰鍰,產品應限期回收改正。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用對油,顧健康

 油品是家家戶戶料理菜餚時不可或缺的原料,您是否明白油品標示上的精煉 是什麼意思呢?選購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食藥署建議,先認識油品的製造過程,才能正確選用適合的油品烹調,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喔! 生活中所使用的食用油品,可以有精煉及非精練的油品。非精煉的食用植物 油多半經過萃取壓榨及離心等步驟;精煉的食用油品,原料先經過初榨(壓榨或 者用溶劑浸出法)獲得原油,經過初榨過的原油含易造成酸敗的物質(游離脂肪 酸、磷脂類固醇等),保存期限短,因此需要經過精煉來延長油品的保存期限, 也能使外觀、品質及氣味等變得更好。
食用油品(植物油)的精煉步驟大致可分為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 5 大步驟:
1. 脫膠:原油中含有膠質、樹脂、蛋白質、磷脂質等粘液狀物質,這些雜質會影 響油品的保存期限,在精煉油品時會去除雜質,此步驟稱為脫膠。 
2. 脫酸:原油中含有的游離脂肪酸,會使油品酸敗,通常添加鹼來中和游離脂肪 酸,此步驟稱為脫酸。 
3. 脫色:經過脫膠、脫酸的原油,再以矽藻土、活性白土、活性碳等吸附性強的 物質進行過濾,吸附油品中的色素及細微雜質,除能延長保存期限, 也能使油品變更清澈,賣相更好。
4. 脫臘:良好的植物油在生活的常溫下(0-37)要具有流動性,且不會發生有 懸浮物和凝固,所以在精煉時會將油品保持於低溫(例如 0),以過 濾法或離心法去除低溫凝固的油脂,使油品在低溫下不混濁。
5. 脫臭:油品送入脫臭裝置,利用低壓真空加熱及熱蒸汽以去除臭味成分。 在選購油品時,可先藉由外觀、味道來判 斷,避免混濁、色澤深或不良氣味的產品,並 挑選包裝較完整,看清楚包裝上是否標示完 全,不要購買包裝不完整或來路不明的食用油。
若要大量煎炸用,建議購買動物 http://www.fda.gov.tw/,首頁>出版品>圖書)下載「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揮別食品中毒 5 口訣

夏至剛過,熱浪陣陣來襲,氣溫屢創歷史新高,根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5 10 月是食品中毒的高峰期,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貼心小叮嚀,高溫、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喔!
夏季高溫炎熱,為預防食品中毒,民眾購買食材後,應儘速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並注意不要採買過量,以免冰箱放了太多食材,導致冷卻效果下降,造成微生物孳生。在調理食品前後,也應澈底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也應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
如果想趁夏季享用生魚片、生蠔等海鮮水產品,就要特別留意,萬一生食來自受污染水域的海鮮水產品,就可能造成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民眾在享用美食之際,千萬不要因為追求口感,就忽略生食的風險,建議食用前需澈底加熱。
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若未留意飲食衛生安全原則,很容易就會增加食品中毒的機率。食藥暑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5 要原則,也是簡單易記的口訣,萬一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時,應儘速就醫,並配合衛生單位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發生原因。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選購醃漬蔬菜 4 撇步

醃蘿蔔、醬瓜、酸菜等醃漬蔬菜向來是廣受國人喜愛,但在製造過程中,為了保存食品並維持品質,有些業者會加入漂白劑或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您知道該如何選購醃漬蔬菜才安心嗎?食藥署提醒,選購前要先認識辨別「醃漬蔬菜 4 撇步」喔。
1.醃漬蔬菜是以蔬菜當主原料,使用食鹽、有機酸等,利用醃漬方式儲存, 可能經加工調味、熟成或發酵之產品,如:酸菜、福菜、筍乾、蘿蔔乾等。食藥 署分析 102 105 年的醃漬蔬菜抽驗結果,其中以酸菜抽驗不合格率最高,約有 2 成左右。醃漬蔬菜在保存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褐變或因微生物繁殖而腐敗,為了 防止褐變及腐敗,業者可能會添加亞硫酸鹽與苯甲酸。
2.業者產製食品使用食品添加物,須遵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亞硫酸鹽類」及「苯甲酸及其鹽類」是准用食品添加物,業者如選用合法食品添加物品項,並依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使用,尚不致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
3.消費者在於購買醃漬蔬菜產品時,建議選擇顏色較不鮮豔、偏深綠(褐) 色者購買,購買時應選擇包裝完整商品,並多留意產品上是否有明確的標示;認清產品中文標示掌握完整的產品訊息,並選購優良業者製造的產品。 
4.調理醃漬蔬菜之前,可以用流動的水沖洗,烹煮時不要蓋鍋蓋,可去除部分的食 鹽、二氧化硫及苯甲酸,減少食鹽及食品添加物的攝取量。
食藥署提醒,醃漬類食品的鹽分很高,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的民眾而言,應避免食用醃漬蔬菜類產品,並搭配充足飲水,搭配食用當季新鮮蔬果,才能食在健康又安心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品添加物上網查!

為了維護國人飲食安全,食藥署自103年起著手建置「新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使食品添加物法規更容易被遵循,草案初稿內容持續與各界溝通說明中,並預計於今(105)年底進行預告。
    食品添加物最初多為天然存在的物質,例如莓類含有苯甲酸、乳酪發酵過程產生丙酸、醋發酵產生醋酸等,因為酸鹼度下降,可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食品的保存時間。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目的非常多元,例如香腸添加亞硝酸鹽,可維持鮮紅肉色,並防止肉毒桿菌中毒;沙拉油添加維生素E可防止油脂氧化;餅乾、鬆餅添加膨脹劑產生鬆軟口感;醬汁中添加粘稠劑增加附著性及口感;甜味劑可讓不適合吃甜食的人,可以選擇具甜味的食品,除維持食品的感官特性外,更重要的是保障食品的安全。
    為使「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更易使業者遵循,食藥署參考國際最新趨勢,重新整理食品添加物分類、導入食品分類系統、重新檢討食品添加物使用的合理性,並公開草案初稿供各界提供建議。
    食藥署於104年4月27日公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後,已辦理15場說明會,經專家會議評估,逐步修正草案初稿,並於105年5月6日公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第二版」,預計將繼續辦理8場說明會,再次蒐集各界建議,做為草案研擬的參考資料,詳細場次時間及報名相資訊,歡迎至「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網站(www.tqf.tw))內活動報名項下查詢。
    為了使食品相關從業人員,易於查詢各項食品添加物可使用食品類別,或食品類別可使用食品添加物等標 準內容,食藥署著手建置「新版食品添加物標準草案查詢系統」,預計今(105)年7月上線公開,食品相關從業人員或民眾即可隨時上網,立即查到草案初稿內容相關資訊。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塑膠容器具標示更全面!

生活中的塑膠容器無所不在,讓消費者產生許多疑惑,例如:保溫瓶的墊圈材質是什麼?玻璃保鮮盒的塑膠蓋耐熱嗎?塑膠杯可以拿來裝熱飲嗎?塑膠碗可以重複使用嗎?日後購買此類產品時即可看到產品標示相關資訊喔! 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26 條規定,衛生福利部於 103 6 19 日,整併公告一次性使用之塑膠類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重複性使用之塑膠碗、 盤、碟等產品應標示品名、材質名稱及耐熱溫度等資訊;並於今 104 年公告,自 106 7 1 日起製造,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 也應該在外盒或最小販賣單位上標示其品名、材質名稱及耐熱溫度等資訊;同 時,透過標示也須讓消費者知悉產品適用於盛裝或接觸食品,且為重複性或一次使用,明確告知正確使用該產品的方式。 食藥署提醒,食品容器具以及包裝的衛生安全,與其使用方式關係密切,因此法規除了要求業者產製各類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時,應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等規定外,同時應依法明確 且如實標示其產品資訊,民眾購買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也應注意產品標示內容、選購標示完整的產品,並依標示內容正確使用,才能確保衛生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