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任意食用不明草本植物 保養不成反傷身

現代人重視養生,經常聽到網路傳聞「天然的尚好」、「藥補不如食補」等訊息,食藥署提醒,食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及營養素,以維持身體生理正常運作,民眾切勿輕信未經證實的網路傳言,就任意採食或購買來路不明,且未確認其食用安全性的植物或產品,以免養生不成反傷身。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引起中毒的案例,最常造成誤食的野菇為「綠褶菇」,這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因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很像,時常遭到混淆而誤食。
此外,有些人為了減肥或改善便秘,任意食用傳言可減肥(如俗稱減肥菜的守宮木),或易引起腹瀉(如番瀉)的植物,過去即有 2 名死亡病例,疑因食用減肥菜有直接相關,不得不慎。食藥署呼籲,民眾如食用不明植物或草藥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可能就是中毒現象,千萬不要誤以為正在「排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供醫生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為了飲食安全起見,民眾可參考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但該表不包括傳統食用的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等,相關資訊可由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食品/食品業務資訊查詢連結/「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項下查詢。

另外,食藥署已訂出「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該指引係規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之定義、申請程序及作業流程、安全性評估須檢具之資料及申請書,供食品業者遵循,以確保食品安全及兼顧產業發展。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蝦頭變黑能吃嗎?

當您買回冷凍的鮮蝦,放進冰箱準備隔天烹煮時,拿出一看卻變成「黑頭蝦」該怎麼辦?丟掉好像太可惜,但去掉蝦頭之後還吃嗎?食藥署特地請教從事水產研究的專業人員,為消費者細說分明。
1. 蝦類為何會黑頭?
蝦體主要分為頭胸甲及腹甲等;頭胸甲內包括攝食、呼吸、消化及排泄等器官,所以可說是蝦維繫生命最重要部位,此部位富含一種「酪氨酸」的成分,蝦在歷經一段捕撈作業過程,離開活存環境,身體裡的「多酚氧化酵素」會催化酪胺酸代謝產生黑色色素,這種現象稱之為「黑變」,尤其是頭胸甲及尾葉部位最為明顯,故在冷凍保存條件下仍難避免黑變的發生,當保存溫度不甚理想的狀態,蝦頭逐漸累積的黑色素就更明顯。照此看來「蝦頭黑變」就像蘋果削了皮之後會變黑,屬於自然現象,不表示買的蝦子不新鮮喔。
2. 不當的化學物質怎會出現在蝦中?
既然蝦頭變黑與新鮮度無關,但因飲食文化的觀念使然,民眾長期以來對水產品「色變」,直覺就認為是「不新鮮」,間接促使非法業者為使販售貨品看起來「光鮮亮麗」,因而無所不用其極,過量使用食品添加物或添加非法成分,藉此抑制蝦體內酵素與空氣接觸,蝦子才不易變斷裂、黑頭、肉質鬆軟,也不易腐敗。
 食藥署提醒,蝦中適量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是無妨的,反之當消費者吃下超過法定限量或不得添加的非法物質後,對身體健康卻會造成危害,千萬別忘了,會變黑的蝦頭才是正常的,至少知道未摻有「不當的化學物質」,且易從外觀如:完整性、異味、肉質彈性等狀況判別蝦體鮮度。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三心二意」買罐頭!

消費者在選購罐頭食品時,常會看到外包裝上標示著「未添加防腐劑」等字樣,在此情況下,為什麼市售的罐頭食品可以貯放 1-3 年卻不會壞呢?
罐頭食品緣起於戰爭時期,人們偶然發現放在密封容器內的食品以高溫加熱後,可以長時間貯存而不會腐壞,雖然當時並不瞭解緣由,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與食品加工技術進步才逐漸揭曉,高溫加熱是為了殺滅造成食品腐敗的微生物,而密封容器則扮演讓食品不被外界環境的微生物污染的保護者角色。
在此情況下,經過高溫加熱後,食品的腐敗菌被殺滅了,自然就不會腐敗,少了腐敗菌之後,也沒有必要再添加抑制微生物生長的防腐劑,因此,只要經過充分殺菌,保持密封的罐頭食品,就不需要冷藏或添加防腐劑。
食藥署提醒,選購罐頭食品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罐頭密封狀態是否良好,牢記「三心二意」原則,「三心」是為了買的開「心」、身「心」健康、吃的安「心」;「二意」則是注「意」罐身及注「意」有效日期。
以下提供 2 個簡單快速的方法辨識罐身:
1.金屬製罐頭食品,若有捲封不良、生鏽、罐蓋或罐底有膨脹或凹陷等現象,就代表可能有密封不完整的情形,罐內食品有微生物滋長的風險,不要購買也不要食用。
2.玻璃製罐頭食品,通常瓶蓋處有「真空安全鈕」的設計,購買時可以試壓瓶蓋,若發現瓶蓋浮起並且按壓有聲響,表示玻璃罐內並不是真空狀態,不要購買及食用。罐頭食品開罐後,就失去密封特性,罐內的食品與外界環境的微生物接觸,因此變得容易腐敗,所以開罐後最好儘快吃完!如果有剩餘,金屬製的罐頭食品要更換容器後,再放到冰箱中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