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補強身 間隔服藥好過冬


    近來寒流來襲,喝一碗當歸鴨、十全藥燉排骨、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藥膳料理,都是補冬食材,透過中藥材的功效達到滋補、調整體質的目標。但別忘了是中藥也是「藥」,會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導致藥效過強或減弱,千萬別中西藥一同服用,才能避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喔!
    藥物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機制複雜且不易預測,常與民眾攝取「量」及「種類」相關。以藥膳中常見的當歸、人參、黃耆及芍藥,與治療三高及慢性疾病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使血糖或血壓難以控制;常用來入藥的薑,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品併用,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食藥署提醒食補前要注意下列事項,以免補出後遺症。
①清楚了解所服用的藥物及藥膳成分。
②了解特殊疾病應注意攝取的藥膳成分,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
③可以諮詢醫師、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食品或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需留意。
④適量食用,避免因藥膳或食品中過量成分而影響藥物作用或增加健康的負擔。
⑤吃完藥膳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再服用西藥。
⑥如果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即與醫師或藥師聯絡,及時求助。
只要掌握「詢問專業、了解成分、適量攝取」3原則,就能健康進補,安心過冬喔!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親子共學 多吃原型食物


    該如何讓孩子吃得安全又健康,又能兼顧菜餚的色、香、味、美?家長是孩子最好的飲食教育老師;而家裡的廚房和餐桌,就是理想的教室,只要耐心帶著孩子一起採買食材,多認識並接觸天然、原型食物(Whole food),就有機會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建議,家長們在逛市場時,可適時向孩子介紹當季、當地的食材;回家後可以一同洗菜、烹調、煮飯,讓孩子知道吃進肚子的食品是「從哪裡來、怎麼來」,並趁著親子共食的時光,逐一解說有關食材安全和吃法的知識。
    當您闔家外出用餐時,也可趁機教孩子留意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地板有沒有髒污積水、廚餘垃圾是否加蓋)、料理區域是否整齊(生熟食砧板是否混用、擦碗盤與桌面是否共用一條抹布)、工作人員衛生是否良好(是否穿戴工作衣帽、摸過錢的手是否直接接觸食材)、是否留意食材鍋具儲存(冷藏櫃溫度是否在攝氏07度間、食材鍋具是否直接放在地上),讓孩子建立判斷食品安全的能力。
為了保護孩童免於攝取過量含糖飲料及食品,食藥署也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及冰品業者,禁止在下午5時至9時於兒童頻道播放廣告。從1047月開始,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在原本的7項營養素外,增列強制標示糖含量;手搖飲料也得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及所含熱量,讓「糖」無所遁形。
    除了家庭教育、政府把關之外,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是孩子學習飲食教育的最佳場域,透過學校的潛移默化,讓飲食教育成為一個學生具備的「素養」。食藥署每年規劃「學校午餐稽查專案」,自107年起,就已稽查全台中小學自設廚房及供應學校午餐團膳的業者,涵蓋率達100%,藉此維護校園食安品質。食藥署將持續從源頭到市場稽查,建構一個從幼童到大人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的優質食品、安心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