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攝食量是什麼?食藥署解惑讓您知!

     瘦肉精、農藥、重金屬等都是國人關心的重要食安議題,這些化學物質或是污染物,食藥署會根據科學證據及嚴謹的風險評估程序,制定管制標準,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會考量國人對不同食品的攝食量後訂定。

    國人的攝食量究竟如何產生呢?主要是政府經過長期的調查後獲得的統計數據。這項調查計畫由國民健康署啟動,每4年為一個調查週期,稱為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針對全國的受試者,以24小時飲食回憶法(回想過去一整天吃了什麼),以及飲食頻率法(回想各類食物多久吃一次)的方式,了解國人實際的飲食情形,並藉由分析與歸納前述的調查結果,統計產生的數據。

    國人攝食量的數據包括年齡、性別、食物種類及食物生重與熟重等統計資料,可運用這些資訊了解國人的攝食情形,現行國人攝食資料,可至國家攝食資料庫(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管理,網址:http://tnfcds.cmu.edu.tw/)查詢,以108年度的資料為例,若要知道19~65歲國人白米飯的攝食量,經查詢系統後就會發現國人平均每天食用白米的生重為81.19公克/天;熟重為207.05公克/天(相當於11碗白米飯份量),後續就會以此數據,代表全國每人每天的平均食用量進行食品風險評估的依據。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微波食品怎麼吃才對?

     微波食品方便又美味,但微波食品的包裝容器可以直接微波加熱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微波加熱食品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周志輝教授,為大家分享微波食品加熱的訣竅。

確認容器材質看編號

    周志輝教授建議,一般便利商店的微波鮮食,通常已選用耐熱容器,不必太過擔憂,至於其他微波食品與塑膠容器,加熱前應注意標示資訊,可參考容器底部或外包裝標示的耐熱溫度、微波符號及材質標示等,確認可否微波,並依材質特性正確使用,避免過度加熱而超過塑膠材質的耐熱溫度。

    一般來說,可微波塑膠容器多以PP(聚丙烯,三角形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會註記為5號)材質製作,PP與其他塑膠材質相比耐熱性較好,適合在微波加熱時使用,其他如1PET3PVC4LDPE等塑膠則通常耐熱溫度會比較低一些。而同樣名稱有「膠」的矽膠容器,耐熱溫度遠高於塑膠,一般來說,作為微波容器是安全的。

    微波爐加熱原理是利用微波使水分子振動產熱,水的最高溫度為100°C。因此微波塑膠容器耐熱溫度建議需達100°C以上,食藥署提醒,加熱後容器若有變形,表示塑膠結構已產生變化異常,應避免繼續使用。

當心「突沸」燙傷!

    「大家常誤會微波爐很危險,其實微波爐是封閉的,把微波隔絕在裡面不會跑出來,是很安全的。」周志輝教授說明,微波容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可耐熱塑膠,但不能使用帶有金屬的容器,否則在微波時會產生火花;其次是微波時建議加蓋,因微波加熱時食物容易噴濺在爐壁,累積髒污形成衛生問題,加蓋使用的蓋子也必須是可微波的材質。此外,也要避免將水微波加熱過久,也不要裝太滿,因水微波後在杯碗中看似平靜,但取出時可能會突然沸騰,這樣現象稱為「突沸」,容易使人燙傷,建議加熱前可先稍微攪拌,或者在杯中放入木製攪拌棒等。

    此外,食藥署提醒為了避免加熱產生的水蒸氣導致容器爆開,建議可以在容器包材上預留讓水蒸氣逸散的孔隙或小洞。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檢舉黑心食品廠商 打1919就對了

    您撥打過「1919」全國食安專線(以下稱「1919」專線)嗎?這是整合跨部會機關原有的服務專線,包括行政院消保處「1950」消費者服務、行政院農委會「02-4499595」農業客服諮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0800-056476」馬上辦服務及衛福部食藥署「02-27878200」檢舉諮詢服務等,且該專線自104124日啟動,只要是食安相關疑慮問題,可直接撥打專線諮詢。

    專線服務時間為週一到週五上午8時到下午6時,民眾撥打進線電話語音後,可依自身需求選擇①至⑤選項:「項次①為食品檢舉、項次②為食品諮詢、項次③為消費問題、項次④為中小企業諮詢、項次⑤為生鮮農產諮詢」,各自連結至業務轄屬機關的服務窗口,提供更便捷的單一服務入口及檢舉管道。

    舉凡違法食品添加物、企業員工揭發黑心食品、不法廠商等,都能透過「1919」,快速連結至中央檢舉專線,由專人錄案管理,採全程錄音、密件登錄方式受理,以保障檢舉人權益。有鑒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政府採取實名制販售口罩,並由健保特約藥局及地方衛生所執行,並設置「1919」專線協助「1922」防疫專線,提供民眾解答醫用口罩等相關問題。若民眾對於購買口罩實名制1.0有相關疑義,歡迎撥打「1919」專線即時諮詢。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添嚴管理 食品安心吃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長,在長壽及養生的前提之下,食品安全的議題更備受關注,有許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物」一詞很敏感,一聽到含有添加物,就會對產品的食用安全產生疑慮,食藥署說明,其實只要依法適量使用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為了國人健康及飲食安全,我國已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18條,訂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範食品添加物規格、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且同法第21條也規定,單方食品添加物須向中央主管機關(食藥署承辦),辦理查驗登記,取得食品添加物許可證。

    除了查驗登記以外,食安法亦規定,業者須至食品藥物業者登錄平台,登陸產品及至食品追溯追蹤管理資訊系統記錄流向,產品也需明確標示「食品添加物」字樣、用途、使用範圍及其他法定事項,並應定期對原料、半成品或成品進行自主管理及檢驗,而衛生主管機關也會不定期稽查抽驗,藉此確保市面上流通的產品,符合我國食安法相關規定。

    我國政府也會參照國際間相關食品添加物規範,滾動式修正食品添加物規格限量,確保民眾及業者使用食品添加物安全無虞。有關上述食品添加物相關法令規定,以及已核發的許可證資訊,歡迎大家到至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服務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網站查詢。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一起探究美味豆花的小秘密

 

    炎炎夏日吃一碗香甜冰涼、富含營養的豆花,不但消暑解渴,更是老少咸宜的「國民點心」。市售的傳統豆花、布丁豆花的口感有何不同?在購買豆花或自製豆花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蔡敏郎教授,為民眾悉心解惑。

豆花凝固原理大不同

    傳統豆花、布丁豆花與超市販售的盒裝豆花,同樣都以豆漿為主原料,但口感卻明顯不同,蔡敏郎說明:「傳統豆花是用石膏或鹽滷作為凝固劑,石膏的鈣離子或鹽滷的鎂離子帶有正電,會與豆漿中蛋白質上的負電荷相吸,進而形成凝膠結構,凝固後就是我們平常吃的豆花。」製作傳統豆花時,石膏通常會再與地瓜粉(澱粉)混勻,這些澱粉分子糊化後,分子鏈充份展開,穿梭在蛋白結構中,可以讓豆花凝固後質地更細緻、綿密有彈性。

    至於布丁豆花或盒裝豆花,則是使用洋菜、明膠、吉利丁、布丁粉等動植物膠,將豆漿製成凍狀,相較於石膏凝固的豆花,口感較為軟嫩,若用布丁粉製作或添加雞蛋,還會帶有蛋香。

選有信譽的店家購買

    蔡敏郎強調,原料黃豆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豆花的品質,但消費者購買豆花時無法親眼確認原料狀況,建議挑選信譽良好的店家與品牌購買。若在店面或攤販購買豆花,則可留意周遭環境清潔程度、人員衛生、器皿容器是否乾淨。

    由於豆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保存條件不佳時容易腐敗,購買時也可留意,店家的豆花是否有冷藏或熱存的設備、保溫桶,讓豆花儲存在合適的條件下,減少腐敗的風險,而購買豆花回家後應儘快品嚐,不宜放置過久。

自製安心豆花3撇步

    在家自製豆花很簡單,只要掌握3要點:⑴浸泡黃豆時須注意泡豆水,若有酸味表示微生物滋長,要避免泡到出現酸味,在冰箱中冷藏泡豆更安全、⑵生豆中含有影響人體消化的酵素,因此豆漿一定要煮熟、⑶使用石膏凝固劑建議先用少量的水泡開,在豆漿正熱時將豆漿沖入凝固劑中,混合均勻後不可再搖動,就能凝結得完整漂亮。

    食藥署貼心叮嚀,無論是在外購買或是自製豆花,都需要注意環境與器具的清潔,並趁早食用完畢,以免微生物滋長影響食用安全。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買到染色紫米?是溶出花青素啦!

     健康飲食當道,富含營養的紫米、黑米等五穀雜糧廣受民眾喜愛,但有人發現,買回家的紫米以清水沖泡後,洗米水呈現紫紅色至深色,懷疑是否買到人工染色的產品。食藥署說明,紫米、黑米、黑芝麻是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因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清洗時易溶出而呈現淺深不一的紫紅色,這是正常的現象。

    目前在自然界的花青素約有20多種,顏色會因環境的酸鹼值而有所改變,酸性環境下呈現紅色,鹼性環境下為藍色。花青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常見於呈紫色或黑色的天然食物,如:紫色茄子、紫甘藍、紫地瓜、黑醋栗、藍莓等紫色蔬果,草莓及蘋果等紅色蔬果,黑色食物如黑豆、黑金剛花生、黑枸杞或黑木耳,蝶豆花飲品的紫色也是由花青素而來。

    花青素為准用之天然食用色素,由深色可食植物及果實取得,而天然食用色素中也有許多色素主成分為花青素,如藍莓色素、洛神花色素、草莓色素、桑椹色素及藍果(蒴藋)色素等,有許多廠商也開始用天然食用色素取代人工著色劑,添加於糖果及飲料等產品中。

    由於人工合成著色劑的品項繁多,且食品使用的原料本身含有或另外添加天然色素的情形,食藥署已積極研發食品中著色劑新興檢驗方法,將原本只能鑑別8種人工著色劑的檢驗方法,提升至同時鑑別50種天然與人工著色劑。民眾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建議檢驗方法查詢相關檢驗方法。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香甜滋味裝罐裡水果罐頭大解密


    不論蛋糕上裝飾的水蜜桃,或是臺菜「鳳梨蝦球」裡的鳳梨片,都會用到罐頭水果,但是有許多民眾對罐頭的製作方式、食用安全性,以及如何挑選罐頭仍有誤解,對此,食藥署特地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蔡敏郎教授,為大家介紹罐頭水果的安全性與挑選原則。
水果罐頭存放久 與防腐劑無關!
    許多民眾以為,罐頭食品可以長期保存是因為含有防腐劑,事實上在製作罐頭食品時,會利用商業滅菌,殺死造成疾病與腐敗的微生物,達到可以於室溫下長期保存的結果。
哪種包裝材質才安全?
    金屬罐、玻璃罐、殺菌軟袋包裝都屬於罐頭食品,不同材質是否安全性不同?蔡敏郎教授說明,在食用安全性方面,不同材質的罐頭食品都具安全性,都能夠安心食用。
    常見的金屬罐有鍍錫馬口鐵罐和鋁罐,常應用在腐蝕性強的食品,且罐內多會使用環氧樹脂等塗層做為保護,將食品與金屬罐身隔開,因此,不必擔心吃罐頭食品的同時也吃下重金屬。
挑水果罐頭這樣選最安心!
    蔡敏郎教授提醒,購買水果罐頭時,務必檢查外觀,選擇外觀完整良好的罐頭,若有膨罐、生鏽、變形或腐蝕的情形,表示罐內食品可能已變質或腐敗。消費者可透過敲擊罐身確認罐頭的內部情況,若內部變質而有產氣現象,敲擊聲會較為空洞;開罐後,可再觀察罐頭內的水果、湯汁是否有變色或不正常的沈澱現象?若有則不建議食用。
    此外,食藥署提醒罐頭若受到撞擊,可能會破壞罐身內部塗層的完整性,造成罐身腐蝕等變質情形,購買後若不慎碰撞造成凹罐,也建議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持續儲放。要注意的是,雖然罐頭的保存期限比較長,但絕對不是「萬年食品」,購買後最好儘早食用,以免不慎放到過期喔!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愛玉、仙草Q彈有撇步


     在炎熱的酷暑季節,喝一碗清涼的愛玉冰、仙草凍真是消暑聖品,但要如何挑選安心的食品?在家製作冰品時又要注意什麼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高彩華教授,為大家分享消暑訣竅。
選購完整標示產品、注意攤販整潔
    「購買愛玉、仙草時,建議要選購有完整包裝標示的產品,才能清楚掌握來源、成分等資訊。」高彩華教授提醒,民眾在傳統市場攤販購買時,可觀察衛生環境是否有良好的遮蔽覆蓋?有無冰箱或冰桶保鮮?如果鄰近的攤販旁擺放著生鮮產品,交叉污染的機會較高,最好不要買。而購買時以能當次吃完的小份量為主,若需冷藏不要超過2天,冷藏時也要密封加蓋並置放於最上層,以免被其他食材污染。
加洋菜、吉利丁提升口感
    許多仙草、愛玉產品有多種不同口感,主要是製作時用了不同的食用膠體。通常製作仙草凍時,會先熬煮把膠質溶出並濃縮,再加入澱粉幫助成型,形成軟嫩凍狀,若改添加洋菜粉,則口感會較為硬脆。
    傳統愛玉則是將愛玉瘦果(俗稱愛玉籽)在水中搓揉,釋放出高甲氧基果膠與酵素,再被酵素分解為低甲氧基果膠,果膠再與水中的雙價陽離子(如鈣離子)交聯反應後,形成的凍狀膠體就是愛玉。在製作時,破壞果膠的酵素也會被釋放,因此放置一段時間後,愛玉膠體會被酵素破壞而解離出水,又稱為離水現象。
    若要維持愛玉質地穩定,製作時可使用洋菜、吉利T等可食用的植物膠,維持形狀、減少離水,口感更軟嫩、Q彈。食藥署提醒,民眾在享受愛玉、仙草時,最好先選擇獲得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認可的店家;並注意食品包裝與標示的完整性、商家環境清潔度等細節。
愛玉DIY、水先煮沸放涼
    以愛玉籽自製愛玉時,建議使用煮沸放涼後的自來水製作,避免使用RO逆滲透的水,以免缺少雙價陽離子導致無法愛玉凝結,至於搓洗愛玉時要注意手部清潔,動作也要輕柔,避免瘦果中分解果膠的酵素滲出作用,讓愛玉提早離水或無法成型。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認識農藥殘留容許量


    為管控在農業生產過程合法使用的農藥在農作物的殘留量,政府訂定了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作為食品的管制標準,也是農政單位管理農民是否正確使用農藥的基準。
農藥殘留容許量制定來源
    世界各國的天然環境條件、耕作方式、種植作物種類等不同,使用的農藥也不一樣,因此,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的訂定,除了依據國內核准農藥使用範圍,亦包括外國政府或業者因應農產品進口需求而申請的「進口容許量」,以避免發生貿易障礙。
如何確認農藥殘留容許量是安全的?
    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除依據田間殘留試驗結果,更需要綜合評估農藥的各項毒性試驗報告,以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考量物種及個體差異,取得農藥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ADI即人體每日長期攝取,也不會造成健康危害的劑量,作為安全評估的管制界線。
    化學物質是否會造成人體健康危害?須視人體總暴露量而定,而農藥暴露來源除了飲食還有環境;因此,政府訂定食品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皆以假設人體最高暴露情形來評估,在總暴露量不超過ADI的前提下才能訂定,以確保訂定的容許量標準對民眾具有保護水準。民眾在食用農產品之前,可先以清水浸泡,再以流動的水清洗,即可有效去除大部分農藥殘留。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回收問題食品 食藥署是這樣監控!


    為掌握國際最新食品安全訊息並即時因應把關,食藥署每日設有專責人員監控各國食品回收警訊,並建置「輸入食品自動化預警系統」,自動化監控中文或英文語系國家之食品回收警訊發布網站,協助監控、比對、後續資料之應用及相關資料之串接,提升監控效率,加速後續查處流程。
    國際食品回收的警訊來源,主要是各國衛生主管機關的網站(如:紐澳、美加、日本、香港、新加坡、愛爾蘭及英國等)、其他國際食品安全資訊、國內外輿情報導、駐台或我國駐外單位通報等。各國衛生主管機關網站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官方網站中的「Recalls, Market Withdrawals, & Safety Alerts」專區,每日不定時會發布食品回收資訊。
    食藥署專責人員以輿情或食品回收警訊等所獲之資訊,包括產品名稱、製造廠、品牌名稱、批號、有效日期及製造日期等,查詢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資訊系統,確認是否為回收警訊之相關產品,並於網站(如:Google查詢、露天拍賣、PChomeYahoo)搜尋有無流通於我國市場紀錄。若有輸入類似或疑似回收警訊的相關產品,立即通知輸入業者,要求提出相關聲明,確認是否為回收產品,如確認有輸入涉案產品,立即請廠商停止販售及辦理下架、回收,並通知所轄衛生主管機關查察及監控,嚴禁流入國內消費市場。
    為確保消費者的食用安全,食藥署將持續監控搜尋國際食品回收警訊,即時掌握、查詢與處理國外回收食品輸入控管,並發布「消費紅綠燈」(http://consumer.fda.gov.tw/),讓我國業者輸入採購時,慎防輸入問題產品,同時也提醒民眾旅外注意。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用「自種野菜」中毒? 別吃不明植物


    「小心!吃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也會中毒!」食藥署日前接獲通報,有4位民眾疑似誤食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一般民眾不易分辨植物是否具有毒性,食藥署提醒,民眾不要自行種植來歷不明的植物食用,以免食品中毒。
    有民眾將親友餽贈的植物種子(誤以為是以色列芥菜)栽種後食用,出現嘔吐、全身無力及視力模糊等症狀,食餘檢體經食藥署進行DNA物種鑑別,結果為「樹菸草」(Nicotiana glauca),又稱「粉藍菸草」,並檢驗出具毒性的生物鹼—毒藜鹼(anabasine),確認民眾是誤食了有毒植物而引發中毒。樹菸草原生於南美洲、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植株含有毒藜鹼等生物鹼,誤食者可能產生身體不適症狀。
    臺灣近年來常發生民眾誤食有毒野菇、野菜引起食品中毒案例。食藥署呼籲,路邊的野菜別亂採摘食用,更不要自行栽種來路不明的植物後食用,也不要把連自己都不太了解的動植物送給親友吃,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萬一不慎食用不明動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剩餘的食物檢體,好讓醫師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以儘快恢復健康喔。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野外菇類及植物不隨意採摘及食用


    108年曾發生民眾於路邊採摘野菇食用後死亡,食餘檢體經檢驗為綠褶菇。」近年來食藥署常接獲民眾誤食綠褶菇的案例,大多是民眾到野外遊玩時,隨意摘採野外植物食用所致,根據食藥署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民眾最常誤食的菇類和植物,就是「綠褶菇」和「姑婆芋」!
    綠褶菇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外型和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綠褶菇生長範圍分布在低海拔闊葉樹林草地或農地,普遍出現在平原地區,因菌褶於成熟時會逐漸轉為黃綠色,因此而得名。若民眾誤食,則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和血便等症狀。
姑婆芋也是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植株外型和可食用的芋頭相似,廣泛分布在臺灣山林及田野間,葉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兩者在野外有時不容易分辨。若民眾誤食,則會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和胃部灼痛等症狀。106年曾發生民眾於自家後院採摘芋頭梗食用,疑似不慎採摘到姑婆芋,食用後喉嚨腫痛,送醫治療事件。
    由於許多有毒菇類和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仍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臺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姑婆芋或不明植物食用,而引起天然毒食品中毒的案例。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採摘來路不明的菇類或植物食用,別為了享野味,忽略了不明菇類和植物的風險。在野外一定要秉持「不隨意採摘及食用」的原則,萬一發生因食用不明菇類或植物出現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想要更加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知識嗎?食藥署於署網已設置「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歡迎大家上網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料。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嗑粽胃痛怎麼辦?


    端午佳節吃粽子很應景,萬一吃多了卻會傷腸胃,出現脹氣及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症狀,此時該就醫看診還是先休息就好呢?食藥署提醒,可以到社區藥局尋求藥師協助,藥師會先了解民眾的症狀後,再建議適合的「非處方藥品」,藉此緩解短期輕微的腸胃不適症狀喔!
    非處方藥是一種不需經醫師處方,只需要經由藥師衛教指示,民眾可自行於藥局購買的藥品。這一類藥品包含「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及「成藥」,相較於需經由醫師看診開立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的藥性較溫和,安全性較高,可緩解部分短期輕微症狀。而依據「指示藥品審查基準」與「成藥及固有成方製劑管理辦法」所列,腸胃型非處方藥可用於緩解的輕微症狀包含,制酸、健胃、幫助消化、整腸、止瀉或抗脹氣等用途。因此,民眾如果出現前述情形,可考慮先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選擇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藥品,而購買非處方藥的時候,也要記得詢問藥師,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及相關不良反應。另外,非處方藥有便民親切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易於閱讀及瞭解,使用此類藥品前,請先詳閱藥品說明書及外盒標示,才能正確使用藥品。
    食藥署提醒,腸胃型非處方藥也不是萬能「顧腸胃」仙丹喔!這類藥品與其他非處方藥品一樣,僅具有緩解短期輕微症狀的效果,切勿長期使用。如果使用藥品3天後,症狀不見好轉,或是使用7天後,沒有完全恢復,代表這次身體的狀況不是非處方藥品能夠解決,仍需就醫接受進一步診斷治療,對症下藥。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拆解食用色素密碼


    您知道紅湯圓、黑色冰淇淋的顏色是怎麼產生的嗎?食藥署請來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為大家拆解各國色素的命名差異。
「人工合成」與「天然」色素
    我國目前准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是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與「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
    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食用色素的人工合成方式主要又有下列主要2類:
⑴將煤焦油經過蒸餾、硫化及硝化等加工處理分離出色素,目前我國准用的有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及藍色2號等。
⑵人工合成存在天然物中的色素,例如β- 胡蘿蔔素、葉黃素、核黃素(維生素B2)等,儘管是由化學合成產生,但其化學結構與天然色素成份並無不同。
    「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主要規範由動植物等天然成分,分離出的「天然色素」成份。其製程除了僅能以水、乙醇及植物油等食品原料作為萃取溶劑外,對色素來源有其規定,如「橘子色素」就規定,主要來源需取自橘子果皮。
臺、美、日、歐命名大不同
    各國天然色素命名方式多以色素來源為主,如:由藍莓取得的色素便稱做「藍莓色素」,由雌性胭脂蟲取得色素則稱「胭脂紅」,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命名方式,各國卻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分成兩種:
⑴以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名
    我國目前食用煤焦色素編號,多是依據其核可使用的順序,如:藍色1號、藍色2...等,而紅色40號則是依國際常用的命名。
    美國及日本對同一色素標示方式有所不同,但仍是依據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命名方式。
⑵歐盟按顏色分,參照INS編碼
    歐盟針對食品所使用的添加物以「E Number」表示,是遵照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的編碼規則概念設計。其中食用色素主要編號,便是介於E100E199之間,再根據色素的顏色做細分,例如E100109多為黃色食用色素、E120129為紅色食用色素。我國的「食用紅色6號」在歐盟的編號則是「E124」。
色素名稱不一?看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
    在我國常見的「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 FCF)」,日本也稱作「黃色5號」,但中國則以英文翻譯為「日落黃」,而美國稱「Yellow No.6」,在歐盟則是以「E110」表示。因為各國的命名方式規則不同,國際上多直接以英文名稱「Sunset Yellow FCF」,或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編號等進行溝通,以確保跨國製造販售時使用到同一種原料。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保存來源憑證 追查食安秒懂


    您敢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嗎?近年來食安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吃進嘴裡的食品越來越重視,不但會注意食品的包裝、營養標示,也會確認其來源的安全衛生。除了民眾關心食品來源以外,食品業者更應該確認所購買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源頭來自何方!
    為了強化食品的安全衛生管理,食藥署明定,自1091月起,所有食品業者應以書面或電子化方式,完整保存收貨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來源憑證」或「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等文件至少5年。「來源憑證」係指上游供應者所出具的「出貨(交易)憑證」,例如:統一發票、配售或標售的證明文件、經簽章的普通收據、商用標準表單的出貨單、支付貨款單據;「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為業者自行依本規定記載必要事項製成的進貨紀錄表單,並經上游供應者簽章確認記載事項的真實。
上述來源文件,應載明下列資訊:
()收貨日期或批號。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名稱。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淨重、容量或數量。
()供應者之名稱、地址及其他聯繫方式(電話或電子郵件)
    此規定不僅能讓食品業者,對使用的原材料來源及供應商資訊有更好的掌握,亦提醒供應商對於自身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負起責任。透過業者將上一手資訊提供給下一手的業者,使食品供應鏈資訊更加明確且完整。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世界食安日 從家開始


    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主軸訂定為「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
(1)定期清潔冰箱
    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冰箱裡的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購買的,建議每一季至少徹底將冰箱做一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的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7˚C-18˚C以下的標準。
⑶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⑷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
⑸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
    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為了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我們的家能夠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吃了基改食品就變基改人? 免驚啦!


「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會變成基因改造人嗎?」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很擔心「吃下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外來基因會隨著食物轉移至人體中嗎?」等疑慮。
    食藥署說明,其實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人體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目前各國研究也沒有發現,吃進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產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因此,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
    目前臺灣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同時政府亦規定,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均須在外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清楚揭露消費資訊。在政府的嚴謹把關之下,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喔。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雞排祭品文當道 你該知道的事


    臺灣的特色小吃世界馳名,香酥又鮮嫩多汁的雞排,更成了網路鄉民用來當「祭品文」的賭注,總能引起網友熱議。對此,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賴坤明副教授說明,只要牢記「安心吃雞排3步驟」,就可以安心地大啖雞排,享用美食!
安心買雞排步驟1:檢查環境衛生
    在良好整潔的環境下作業,才能製備出衛生安全的食品,賴坤明提醒,購買前可先檢查環境衛生狀況,如;店面環境與桌椅櫃檯是否保持整潔、無髒污雜物;食材、油桶及食品容器具,不直接放地上。若是路邊攤販,則可先觀察周遭是否有蒼蠅、蟑螂、攤位上與地面是否積垢髒亂。
    另外,觀察店員服裝儀容整齊清潔,手部清潔不蓄留指甲且不佩戴飾物,工作時不得有吸菸、嚼口香糖及飲食之行為。
安心買雞排步驟2:看炸油狀況
    炸油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雞排品質與人體健康,賴坤明建議,可先觀察店家的炸油,若看起來顏色深、有黏稠感、表面有大量細泡沫、大量冒煙,就表示店家所用的炸油已經變質,購買前請再三思。如果雞排出現油耗味,表示炸油已劣變,應避免食用。
安心買雞排步驟3:檢查食材保存方式
    溫度及暴露時間是影響細菌生長的條件,生鮮食材置於室溫過久;食材裸露未良好覆蓋,則可能被病媒與粉塵污染,增加食品中毒風險。消費者購買前先觀察店家有沒有冷藏、冷凍等設備保存食材?有無覆蓋或防蟲、防塵設備,才不會把微生物一起吃下肚喔!
吃雞排,也別忘注意飲食均衡
    炸雞排屬於油炸食品,高油且高熱量,建議2~3人分食一塊雞排即可,或是把外皮剝掉,亦可搭配一些不裹粉的蔬菜炸物,如:杏鮑菇、四季豆、青椒,飲料可選擇無糖茶。若當天點心吃了炸雞排,正餐的量就要減少,再一起散步或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消耗卡路里,偶而享受美食又不會感到內疚。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醬油身世解密 差別在「製程」


俗話說「黑矸仔裝豆油,沒底看」(臺語),意指黑瓶裝了黑色的醬油,讓人摸不著底細。食藥署提醒,從10811日起生產的醬油,必須在包裝上明確標示「製程」,消費者從此不必再摸「黑」瞎猜。
    站在超市的貨架前,很多人腦中可能都會浮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醬油的價格差異那麼大?其中有個關鍵因素就是「製作方法」。水解及速成醬油,是使用食品鹽酸或酵素,來分解豆子的蛋白質成胺基酸,而釀造醬油則是以麴菌發酵分解蛋白質,是費時又占空間的作法。「時間就是成本」這個道理,充分的反應在醬油價格上。
    依據「包裝醬油製程標示之規定」,醬油產品在包裝明顯處必須依照其製程標示「速成」、「水解」或「混合(調合)」,而釀造醬油則是自願標示。此外,有些不是以醬油為品名,而是以蔭油、壺底油等民間通俗或諧音等方式命名者,也需符合此規定,食藥署提醒,醬油屬於高鈉食品,應適量食用即可。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斷捨離 防霉3撇步


清明連假結束,天氣仍舊雨紛紛!說的正是春夏轉換的高溫多溼氣候,此時最容易滋生黴菌,萬一家裡採購的乾貨及雜糧類產品等食品儲存不當,就可能會發霉變質而腐敗。為了確保購買及存放食品的安全性,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3點「防霉」小撇步:
 一、挑選採買新鮮Go
()食材宜少量分次購買,避免一次大量採買及囤積食材,才能確保新鮮。
()選購時,儘量購買新鮮、包裝完整、標示正確且外觀良好的產品。
二、保存儲放確實做
()開封前:乾貨及雜糧類產品,要妥善保存於陰涼乾燥環境。
()使用時:確認有效期限,並且要標示開封日期、先開封的要優先使用(先進先出原則)。
()開封後:未使用完,要密封存放,例如:先以密封夾封口後,再儲存於乾燥的密封罐中。
三、貯存過期 Let it go
冰箱不是保存食品的「萬能百寶箱」,民眾要定期清點存放冰箱的食材,一旦發現有發霉或逾期的食材,應立刻丟棄,不再食用。
    過期或發霉的食品就該斷捨離!因為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真菌毒素,危害人體健康,就算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之後,還是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請大家一定要牢記以上防霉3撇步,儘量降低發霉或腐敗的可能性,能確保吃得安心又健康。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5要2不」防食品中毒!


    想遠離食品中毒,52不就對了!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2不原則,可常保飲食安康。
    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澈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澈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增殖,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之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
    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澈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
    若您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我國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之案例。請秉持「52不」的原則,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