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5要2不」防食品中毒!


    想遠離食品中毒,52不就對了!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2不原則,可常保飲食安康。
    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澈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澈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增殖,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之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
    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澈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
    若您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我國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之案例。請秉持「52不」的原則,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進口乳製品附證明5月上路!


          早餐吃吐司夾起司,再配一杯鮮奶好提神!國人的飲食習慣日漸西化,我國進口的乳製品,主要來自於紐澳及歐美地區。目前在國際間動物性原料食品的輸入管理方面,輸入國家常制定相關管制措施,其中有兩大目的:一為食品衛生安全,另一為動、植物疫病的管理,而輸入食品的衛生安全,除了在邊境查驗把關,也同時規劃境外源頭端的管制措施。
    針對各類動物源性食品,食藥署逐步實施輸入時應檢附衛生證明文件措施,除已實施「蛋品及蛋製品」及「明膠及其衍生物、其他動物膠與消化蛋白質及其衍生物產品」,還包括貝類及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發生國家牛肉產品。
    為了確保輸入乳製品的食品安全衛生,食藥署已於10925日,發布訂定「輸入乳製品供食品用途應檢附輸出國官方衛生證明文件」,自今年51日起,輸入鮮乳、保久乳、優格、乾酪、乳粉、奶油及煉乳等產品,如輸入供作食品用途,輸入時應檢附輸出國官方出具、註明有可供食品用途,及符合輸出國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的證明文件,以強化輸入乳製品源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