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燕麥奶、牛奶、豆奶,營養大不同!

    「燕麥奶」咖啡從國外紅到臺灣,成為時下最流行飲料;隨著蔬食風潮,豆奶在各種手搖飲料中持續迸出創意火花!燕麥奶、豆奶、牛奶名稱雖然都有「奶」,但是製作方式與營養成分卻是大不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蔡孟融營養師為大家分析其中的差異。

從原料到製程,三者皆不同

    蔡營養師指出,燕麥奶是將燕麥以水浸泡後,加水磨成漿、煮沸、過濾製成,有些燕麥奶產品會使用酵素水解改善質地,或額外添加油脂、食品添加物等成分,讓口感與牛乳更相近、品質更穩定。而豆奶是將黃豆浸泡於水中,再磨漿、分離豆渣、煮沸而成;牛奶則是乳牛分泌的乳汁,經殺菌等步驟處理後,即可飲用。

    蔡營養師強調,以六大類食物來區分,燕麥奶屬於「全穀雜糧類」,主要營養成分是醣類(碳水化合物);俗稱豆漿的豆奶則屬「豆魚蛋肉類」,以提供蛋白質為主,且是同類別中推薦最優先攝取的食材;牛奶則屬「乳品類」,可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喝前要注意!腎功能不佳、過敏者需留意

    蔡營養師提醒,一般人很容易攝取過量的醣類,因此在喝燕麥奶時,需注意一天攝取的醣類總量,避免身體造成負擔。而高齡者、減重者等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建議多喝豆奶與牛奶。

    由於牛奶、大豆是過敏原,對這些成分過敏的人需注意,此外,喝豆奶容易產生脹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應避免飲用牛奶。此外,豆奶與牛奶含有較多蛋白質,若飲食中有限制蛋白質的病患,如:腎功能不佳者,應先與醫師討論,再遵循醫囑適量飲用。

    食藥署叮嚀:燕麥奶、豆奶、牛奶的營養成分不同,應注意營養素的均衡攝取。此外,飲品在開封後都應儘速飲用完畢,或放置冷藏保存;大包裝飲品則避免對口飲用,以免口中細菌污染飲品,導致腐敗加速,造成食安疑慮。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確認火鍋身家資料!讓您冬季呷免驚

    迎向低氣溫季節,不少民眾喜歡在天冷時揪上三五好友共享火鍋,不只暖胃,還可暖心!但是,近年來,媒體開始關注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使得消費者對於火鍋料的製作,以及用湯粉或湯塊沖泡的火鍋湯底產生不少疑慮,擔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讓人對吃火鍋這件事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火鍋料正確使用合法添加物,民眾可安心食用

    食藥署提醒,火鍋食材的挑選,當然是「天然ㄟ尚好」!但是,若想搭配火鍋料時,透過外包裝標示的原料及添加物成分,也能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民眾看到包裝標示中林林總總的食品添加物也不必過度擔心,因為我國嚴謹評估訂出「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只要依照該標準合法使用,都是安全的。例如:魚肉煉製品火鍋料為了能以常溫儲存或販賣,可能合法添加「己二烯酸」及「苯甲酸」等防腐劑;為了增加口感,可能添加卡德蘭膠;火鍋湯底為了提升風味,可能添加「胺基乙酸」、「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及「5’-次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等調味劑。在符合規範的使用下,食品添加物可幫助食品抑菌、提升風味與口感,讓消費者得以享用安全且多樣化美食。

認明身份,避免購買散裝食品

    食藥署為了維護國人健康及食用安全,並且重視消費者「知」的權利,訂有「直接供飲食場所火鍋類品之湯底標示規定」,需標示主要食材或風味調味料內容,將火鍋湯底的所有成分列出,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使得湯底身家資料無所遁形,可避免業者謊稱是採用高等食材耗時熬煮,或是以商業機密為由含混帶過。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應選購商譽良好、標示完整清楚的產品,少購買散裝、來路不明的產品,或是沒有清楚標示食品成分、保存期限及製造廠商者。此外,無論是滿漢全席或清粥小菜,都應掌握「均衡飲食」的原則,不暴飲暴食,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兒時美好「麵茶」,自製好簡單!

     「麵茶」是大家兒時的美好回憶,不論是沿街叫賣的小販雙手遞上的那碗熱麵茶,或是小包裝的麵茶粉零嘴,回想起來盡是滿足快樂!麵茶的成分單純、製法簡單,在家就能自己做,因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陳時欣教授教大家如何自製、保存麵茶,以及如何挑選市售麵茶產品,一起安心吃麵茶!

小火慢炒做麵茶  少量製備新鮮吃

    陳時欣教授表示,麵茶的製法十分單純,將麵粉以小火慢慢地乾炒炒熟,直到麵粉外觀呈現黃褐色至褐色,即是麵茶。為增加麵茶香氣,有些人會先以少許豬油、蒜頭爆香,再倒入麵粉小火乾炒,也有些人會在炒好的麵茶裡加糖粉調味。

    陳教授建議民眾在家自製麵茶時,以少量製作、新鮮吃完為佳,不要一口氣做太多,最好能在製作後的一個月內食用完畢,並且注意保存,以免儲存環境不佳、存放過久造成麵茶變質;如果要預先加糖與麵茶粉混合,則建議用篩過的細砂糖,讓粉末的顆粒大小一致,方便沖泡食用。

而如果要使用豬油等油脂增香,則需注意油脂容易氧化,當麵茶成品出現油耗味時,建議不要再食用,以免油脂氧化物對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陳時欣教授也建議,如果要為小朋友準備沖泡點心,除了麵茶還可以選擇更容易消化吸收的米麩。

麵茶與材料的選購指南:

    製作麵茶的材料、市售麵茶成品該如何挑選?食藥署建議選購麵茶的製作材料或成品時,務必選擇已經有在食藥署「食品業者登錄平台」登錄在案的業者;從產品的外觀挑選時,則以包裝完整、無破損無異味的產品為佳,並有完整標示的產品(包括產品資訊、有效日期、廠商資訊等)

    此外,若是透明包裝的產品,可檢查麵茶顏色是否均勻,若有不均勻現象則不要購買;不透明包裝的麵茶,則可在拆封時嗅聞氣味是否是正常,品質良好的麵茶具有淡淡麵粉香,有加糖則會有糖粉甜香,當出現有臭味、油耗味等不正常氣味時,表示麵茶已經變質,就不建議食用。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加工食品選購停看聽:阿勃勒果實將禁止使用了!

 阿勃勒又名臘腸樹,是臺灣常見的行道樹,會綻放美麗的黃色花朵,成熟的果實則是長條棍棒狀的黑褐色莢果。依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阿勃勒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及顆粒狀等食品原料,因此可在部分加工食品中發現阿勃勒的果實萃取物成分。

長期食用恐引起肝功能異常等安全疑慮

    阿勃勒的果實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hydroxyanthracene derivatives),人體攝取後會刺激腸胃道蠕動,造成腹瀉的情形。近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的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長期食用含羥基蒽類衍生物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品,具有安全上的疑慮。臨床也發現有民眾自行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且依目前可獲得文獻資料,尚無法訂定羥基蒽類衍生物的每日安全食用量。

阿勃勒果實,11171日起禁止作為食品原料

    安全飲食是國人健康的首重目標,為維護國人健康及長期食用安全,食藥署運用風險評估原則與程序,以科學證據審慎評估後,於110512日公告訂定「阿勃勒(Cassia fistula L.)果實之使用限制」,規定自11171日起,阿勃勒果實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但國產品的製造日期或進口產品的輸入日期在規定施行日期前者,可繼續販賣至其有效日期屆至為止。規定正式施行後,如查獲食品所使用的原料不符合相關規定,食藥署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8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食藥署提醒:在停止販售前,若消費者有選購阿勃勒果實加工食品的需要,選購之前仍要「停、看、聽」—仔細查看產品外包裝標示,選購商譽良好且標示完整清楚之產品,凡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請勿購買,如有特殊疑問也可以先諮詢營養師及醫師等專業醫事人員,更能保障安全。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防疫「食」刻,必學五大絕招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處於警戒狀態,不少民眾開始在家烹調,家中頓時多了許多食品,然而,隨著天氣日漸炎熱,食品若保存不當,很容易有腐敗或變質情況發生,因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出防疫採買及冰箱儲存五大原則:

⑴詳閱食品包裝標示,留意有效期限:

    購買完整包裝的食品時,養成隨手翻閱食品包裝標示的習慣,了解食品成分、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資訊。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為免影響冰箱效能,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讓冷風保持良好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分別達到0~7℃及-18℃以下的標準。

⑶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退冰,以維持冷鏈不斷。

⑷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熟食分開擺放,放入冰箱前先用分裝袋妥善包好,可將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方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方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⑸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先進先出」,也就是先買或效期先到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用完。若為散裝及生鮮食品,可在包裝袋上註明購買日期。

    食藥署提醒:購買前留意標示、購買後妥善存放,才能確保食品新鮮與安全。別忘了,出門採買前,先確認家裡食材存量,千萬別因疫情而大量囤積,才不會造成新鮮度與安全上的疑慮,且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芋頭還是姑婆芋?不明植物不採不食!

    食藥署近年接獲數起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通報,103年及106年皆曾發生民眾在自家菜園將姑婆芋誤認為芋頭煮製餐點,食用後出現口腔麻痺、喉嚨痛等症狀,而109年則發生民眾至便當店外帶餐點食用後,出現喉嚨痛等症狀,該食品檢體經檢驗後確認為姑婆芋。姑婆芋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林下、河邊或陰濕之地,春天會結紅色小漿果,全株之汁液及塊莖有毒,其葉子為愛心形,葉脈較明顯,水珠於葉片上無法凝結,地下莖細長,且偏黃色;而一般芋頭葉片為盾形,葉脈較不明顯,水在葉面上會形成一顆顆小水滴,其地下莖具有紫色斑點。姑婆芋與芋頭外觀相似,兩者在野外不容易辨識,不慎便可能造成誤食。

部分有毒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難以辨識,且植物的外表亦可能具有毒成分,在摘採過程中容易誤觸毒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餐飲業者供餐時,要先確認該食材的來源。不同種類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若民眾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應第一時間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另外,芋頭中的不溶性草酸鈣、水溶性蛋白質及鹼溶性酚類等成分會產生交互作用,使皮膚劇癢,且食用未煮熟的芋頭可能出現嘴麻的現象,因此芋頭料理務必要澈底加熱後再享用。

    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訊,歡迎至食藥署網站之「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查詢;亦可追蹤臉書粉絲團「食用玩家」及食藥署官方LINE,獲得正確的食品中毒防治訊息。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進口生鮮即食蔬菜,政府邊境嚴把關!

     長期以來,我國衛生機關都會在邊境進行食品輸入查驗,並關注國外食品的源頭,更設有專人在每個工作日監控國外回收食品警訊資訊,做到源頭管理與預防處理。

    舉例來說,108年衛生機關接獲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USCDC)及加拿大食品檢查局(CFIA)發出警告,加州薩利納斯種植的蘿蔓生菜遭大腸桿菌污染,請消費者避免食用。當時,衛生機關立刻通知食品業者,避免輸入問題產品,並落實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也積極洽詢美方,瞭解輸臺蘿蔓的食安管理措施,並強化源頭管理。

訂定法規,確保採購安全

    不僅針對問題產地,衛生機關同時也蒐集其他國家的生鮮即食蔬菜相關管理規範,以及曾輸入該類蔬菜的業者如何確保採購產品之衛生安全,綜合考量後訂定處理原則,例如:已受污染地區,暫停產品輸入查驗;其餘地區,則由輸出國核發來自官方出具非受污染地區的衛生證明或植物檢疫證,並由業者檢附報告,經主管機關查驗後,始可輸入。

    除此之外,衛生機關也會透過核對各項證明文件、審視標示與申報產品資訊等方式,確認產品符合法規,並運用各部會的資訊系統做串連勾稽,即時查明產品訊息,針對有疑慮的產品進行流向追蹤,必要時採取管制措施,以確保民眾的飲食安全。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增添氣泡感!二氧化碳將列食品添加物管理

     每當天氣炎熱、煩悶時,一口冰涼的碳酸飲品,瞬間就能讓人暑意全消。尤其當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達到飽和時,剩餘的二氧化碳便以翻騰彈跳的氣泡形式冒了出來,更增加刺激口感,但您知道二氧化碳將列為食品添加物管理嗎?!

明訂使用範圍、限量、限制與標準規格

    為與國際管理趨勢一致,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於110222日發布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將二氧化碳移列為食品添加物管理,將於11171日起實施。本次修正是參考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及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所訂之標準,從原先「食品加工用二氧化碳衛生標準」,移列至「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第七類「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並訂定其使用之食品範圍、限量、限制及規格標準之規定。

    新制上路之後,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食品用二氧化碳都必須向食藥署申請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遵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善盡自主管理的責任。衛生機關對於市售食品添加物會持續進行監測,如發現有違反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的業者,將依食安法第47條第9款,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以維護民眾飲食安全。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河豚含劇毒!勿自行捕撈及食用不明魚種

     注意!吃河豚可能會送命!食藥署日前接獲通報,北部一名男子海釣了一批河豚,自行煮食後出現舌頭麻、噁心與暈眩等症狀。衛生局將檢體送交食藥署進行物種鑑定,確認為有毒的黑鰓兔頭魨。

含強烈神經毒素,目前無解毒劑

    臺灣沿海皆有河豚分布,河豚的最大特徵就是圓滾滾的體型,遇到危險時,會將肚子膨脹嚇唬敵人。它的毒素分布於卵巢、肝臟、肌肉、皮膚等部位,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物的1000倍以上,潛伏期短,其毒素具有熱穩定性,無法經由加熱破壞,食用後的10-45分鐘後即有症狀,包括: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跳減慢並危及生命。重點是,目前河豚毒素並沒有解毒劑,食用將對身體產生無法挽回的傷害。

    食藥署提醒民眾,河豚物種多,且外觀不易辨識,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不要自行捕捉並食用,亦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或其加工品。若民眾食用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宅配食品夯,食藥署提醒注意配送溫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為了降低風險轉往線上購物,使宅配物流量大增。此外,在家開伙的人變多了,促使低溫與生鮮食品的需求增加。但臺灣氣候溫暖潮濕,易使微生物生長,造成食品腐敗變質,因此食品供應鏈的溫控顯得更加重要。

食品冷鏈的核心思維—低溫保安全

    食品冷鏈要確保食品安全,關鍵在於保持低溫環境!這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要求更高、更複雜,若任何環節出錯,都會造成微生物生長及食品劣變,影響民眾的飲食安全。

    食品品質的好壞深受貯存時間及溫度的影響,如何將食品保存在適當溫度並有效送至消費者或店家手中,更是確保食安及品質的重要關鍵。

冷凍確保-18℃以下,冷藏要7℃以下、凍結點以上

    食藥署提醒:冷凍食品應維持攝氏-18℃以下,冷藏食品應保持7℃以下、凍結點以上,避免劇烈的溫度變動。此外也提醒民眾,寄送低溫宅配前,應先將寄送的食品預冷至適當溫度(冷藏或冷凍),並妥善包裝、確認密封,避免內容物溢出。

    民眾收貨時也應注意物流業者是否將產品置於適當溫層,收貨後儘速將產品置於包裝標示的儲存溫度。另外,冷凍產品解凍後,不要再放回冷凍,避免因溫度劇烈變動而變質。注意宅配小細節,才能買得放心,吃得更安心。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外帶美食夯!您會注意觀察盛裝的容器嗎?

    許多人喜歡外帶美食回家,在享受美食之際,消費者也逐漸重視盛裝的容器!常見外帶食品容器多為塑膠袋、塑膠碗、塑膠杯及淋膜紙碗等一次性產品,到底餐飲業者及消費者該如何選用適合的塑膠食品容器呢?

符合標準才安全

    食藥署提醒:「塑膠」是由許多單體和添加物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質,在生產過程中,為了增加產品應用性,可能會有添加物,例如色素、抗氧化劑、塑化劑等。為了確保塑膠食品容器具的衛生及安全,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訂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 衛生標準」,針對塑膠材質,訂有重金屬及相關物質之材質及溶出試驗限量。

    為了讓業者及消費者能清楚辨識適宜的容器具,衛福部也進一步規範食品接觸面含塑膠材質的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在「販賣前」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6條規定,標示品名、材質名稱、耐熱溫度、使用注意事項等產品資訊,且應註明「供重複使用或供一次使用」,或等同意義字樣。

    此外,食品接觸面若含聚氯乙烯(PVC)及聚偏二氯乙烯(PVDC)材質者,則應註明「勿與高油脂且高溫之食品直接接觸」或等同意義之警語;衛生單位也會持續抽驗,如有查獲不符規定的產品則依法處辦。

自備餐具,有質感,更安心

    食藥署鼓勵外食族自備餐具及選用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容器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食品容器具。若重複使用容器具時,也應注意清洗保養,有刮傷、裂痕、變色或破損時,應即時更換。

    欲瞭解更多資訊,可參考食藥署官網「不可不問的塑膠類200-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安全與標示」手冊(http://www.fda.gov.tw  首頁> 出版品 > 圖書)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大型魚類限量吃,安全又安心

     因為一間壽司店的商業促銷所造成的「鮭魚之亂」,引起不小的波瀾。在免費的吸引力下,參與民眾往往會吃下大量魚類製成之壽司。但您知道像孕婦等敏感性族群攝食大型魚類時,需要特別注意,以下讓食藥署告訴你怎麼吃才安心。

    遠洋大型魚類肥美又鮮甜,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益,也經常是高檔料理的食材。不過,越大型的魚類,越可能累積高濃度的污染物,例如:甲基汞等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過量可能會累積體內,對健康造成影響。

    食藥署針對1-6歲兒童、孕婦及育齡婦女等「敏感性族群」,提出「魚類攝食指南」,原則上以1份(片)約35公克的各種魚肉,建議孕婦或計畫懷孕之婦女每週應均衡攝食7-9份、1-3歲兒童每週2份、4-6歲兒童每週3份;如攝食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則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攝食不超過2份(鯊魚則為1份)、1-6歲兒童建議避免,或每個月攝食不超過1份。

    最後食藥署提醒,均衡飲食、適量攝取,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僅偏好特定魚種大量食用,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吃的健康又營養。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清明時節吃潤餅,衛生安全要注意!

     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還有吃潤餅的習俗,但是你知道做潤餅有哪些食品衛生安全要注意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賴坤明副教授,與我們分享潤餅製作及保存的秘訣。

自製潤餅,慎選材料更安心

    臺灣常見的潤餅配料有豆芽、高麗菜、豆乾絲及花生粉等,北部地區還有紅糟肉、煎蛋或蛋酥,南部地區則加滷肉、香腸或麵條,臺南還會加入皇帝豆與較多的糖。

    賴坤明副教授表示,潤餅皮、豆干絲等食材,都曾傳出含違法的食品添加物(如防腐劑等)。但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調查與檢驗,且多為散裝食材。因此,可挑選有信譽的商家,並多留意店家的環境衛生與工作習慣。除此之外,購買時可用眼看、鼻聞,若有臭味、藥水味、顏色過於鮮豔,就不要購買。

    潤餅皮建議在購買後儘速食用完畢,勿讓餅皮濕軟或存於高溫。花生粉有黃麴毒素的風險,建議趁新鮮食用或放冰箱密封保存。民眾在家自製潤餅時食材保存很重要,且蔬菜儘量不要生食,洗淨後可先汆燙,香菜可用冷開水漂洗。

包潤餅的最高原則:材料備好,立刻包來吃!

    配料長時間在室溫下容易變質,最好一包好就食用;若必須提早製備,應於冷藏保存;包潤餅前用肥皂澈底洗手,並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交叉污染;剩餘配料應儘早冷藏,並在一天內食用完畢,若隔餐再用,建議搭配其他菜餚澈底加熱後再食用。

    食藥署提醒:買現成潤餅應立即食用,多留心挑選與保存細節,就能吃得更放心。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安問題、檢舉黑心廠商 「1919」一通就GO!

    民以食為天!為讓民眾對於食安、消費的問題可以儘速獲得解答,政府透過即時、安心、便利的方式給予適當協助。行政院自104124日起整合跨部會機關原有的專線,設置「1919」全國食安專線(以下稱1919專線),只要是食安相關疑慮,一通電話即由專人服務,民眾的問題可獲得正確解答與澄清,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1919專線 跨部門的整合服務

    1919專線包括行政院消保處「1950」消費者服務、行政院農委會「02-4499595」農業客服諮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0800-056476」馬上辦服務及食藥署「02-27878200」檢舉諮詢服務等,專線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到下午6時,民眾撥打進線電話語音後,可依自身需求選擇5個選項:①為食品檢舉、②為食品諮詢、③為消費問題、④為中小企業諮詢、⑤為生鮮農產諮詢,將立即連結至業務轄屬機關之服務窗口,提供更便捷的單一服務入口及檢舉管道。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口罩實名制」自10926日上路,1919專線配合政策,也協助提供解答口罩實名制的相關議題諮詢服務。食藥署貼心提醒,如有購買口罩實名制1.0相關疑義,可利用1919專線做諮詢,齊心協力渡過防疫關鍵期。另外,對於違法食品、添加物或企業員工揭發黑心食品、不法廠商等情事,皆可用1919專線檢舉,齊心為食安把關。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超愛吃水產?兩天然毒素要小心!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

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

    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

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

    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民眾可於食藥署官網查詢下載(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購買烘焙食品原料要注意,掌握「三不原則」

    許多民眾自己在家學做烘焙,常到烘焙食品原料行買原料製作,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販售商品種類繁多,包含食品、食品添加物及食品容器具等。為強化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之衛生管理,食藥署近3年執行「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稽查專案」,共計查核186家食品原料販售業者,查有13(6.9%)未依規定標示食品;2(1%)食品添加物管理不符規定,並查獲5(2.6%)業者貯存逾有效日期食品;除此之外,抽樣烘焙用的食品容器具及可食裝飾等44件及食品原料90件,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

食品添加物未經查驗登記或登錄,不得分裝販售

    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除了供應烘焙原料之外,也是民眾購買食品的重要管道,販售業者須加強及落實自主管理,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確認販售產品的外包裝皆依照規定標示且未逾有效日期;另單方食品添加物未經查驗登記許可、複方食品添加物未完成登錄,不得自行分裝販售。

    食藥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將持續辦理相關衛生稽查,倘查有不符規定,則依法處辦,以維護民生消費衛生安全。

標示不清、來路不明、色澤鮮豔都拒絕

    除了公部門監督及業者落實自主管理之外,食藥署更要提醍民眾購買烘焙食品原料時,把握「三不原則」:不買標示不清、不買來源不明、不買色澤過於鮮豔的食品,儘量選擇完整包裝的食品,並注意產品外包裝是否完整標示品名、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名稱、有效日期等資訊,購買後儘早食用完畢,未食用完應妥善保存,以確保產品新鮮及食用安全。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原來「油」這麼一回事 搞懂食用油製程,從此安心用油!

     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從一顆種子變成油脂呢?為了讓民眾安心用油,食藥署針對國際間最普遍的做法,也就是食用油製程的「油脂抽取」與「油脂精製」兩大步驟,進一步解釋說明。

油脂抽取,常見壓榨法與萃取法

    一般食用植物油的抽取方法有「壓榨法」及「萃取法」兩種。壓榨法是將原料經過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適用於油脂含量高(超過50%以上)的原料,如:橄欖、芝麻、花生等。

    另外,像是黃豆的油脂含量只有2030%,則必須使用萃取法來提煉。萃取法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經蒸煮加熱後,再以熱溶劑進行萃取,溶出油脂,再透過加熱過程,使溶劑揮發、並去除。「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中,明確規範用於萃取食用油的溶劑種類及殘留量,民眾不必擔憂。

油脂精製,大幅提升穩定性

    抽取後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通常較混濁、色深、有不良氣味,口感與品質也比較差,且其中的游離脂肪酸、水溶性物質,很容易造成油脂氧化。因此,油脂必須再經過精製或精煉的程序,包括:脫膠、脫酸、脫色或漂白、脫臭及冬化(去除結晶分子,使油脂在低溫時不會凝結)等步驟,提高食用油的安定性與保存性。食藥署提醒,業者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相關衛生標準,才能樹立良好信譽,同時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安全!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吃鍋前第一件事,查看身家資料!

     天氣變冷,好想出門吃火鍋!走進店裡,想選什麼湯頭?點什麼肉?為保障消費者,食藥署特別訂定相關規範,要求火鍋業者必須標示湯頭和肉品的「身家資料」,包括使用食材、是否為重組肉、肉品來源等,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標示主食材與調味料,不可矇混過關

    依據「直接供飲食場所火鍋類食品之湯底標示規定」,湯底的製作方式要清楚標示主要食材或風味調味料的內容。主食材是指熬製時佔比最多的食材,如「番茄湯底使用番茄熬煮」,若有強調的口味,也需清楚標示,如「藥膳鍋以當歸、雞骨熬煮」。店家也不能以湯底是商業機密為由含糊帶過,避免誇稱是高檔食材費時熬煮,實際上卻是湯粉沖泡。

    入店後,民眾應注意店家是否有用立牌、桌牌、海報張貼、吊牌懸掛等標示,說明湯底主要食材與風味調味料等資訊。

    至於火鍋的主角—肉品,不論是在火鍋店或超市購買,食藥署提醒都要留意肉品保存狀態,並檢視冰櫃溫度是否夠低,否則容易孳生細菌。火鍋店若提供經過黏合或壓型等加工製成的重組肉,則要註明「重組」、「組合」等字眼,並標註「僅供熟食」。

肉品來源講清楚,公開透明最重要

    (110)年元旦起,餐廳、火鍋店、小吃攤等直接供應飲食場所,不論是豬肉片、豬加工食品、滷肉飯、貢丸或是任何含豬肉及可供食用部位的食品,都要清楚標示豬原料原產地,標示方式可以使用卡片、菜單註記、標籤貼紙或標示牌(板)等型式擇一標示,只要讓消費者清楚易懂、簡單明瞭,誠實標示的文字即可。

    最後,食藥署再次提醒消費者,火鍋湯底以清淡為佳,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另準備夾生肉的筷子。此外,若有根莖類食材,白飯就少吃;不只吃肉,青菜也要兼顧;若有豆製品等蛋白質食品,肉量就要減少!如此才能讓我們熱量不破錶,營養又均衡。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標示新措施 關心食安的你一定要知道

     1101月起,食品標示有新措施上路!包括「農畜禽散裝食品原產地標示」、「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及直接供飲食場所供應食品之豬原料原產地標示」及「現場調製飲料標示」三項,食藥署特別提出兩大重點。

20項農畜禽散裝食品沒有公司登記者,仍須標示原產地

    農畜禽散裝食品原產地標示,「未具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的食品販售業者,若販售散裝食品時,應標示「原產地(國)」,包括販售生鮮、冷藏、冷凍、脫水、乾燥、碾碎、研磨、簡單切割之花生、紅豆、黑豆、黃豆、蕎麥、香菇、茶葉、紅棗、枸杞子、杭菊、雞、豬、羊、牛等20項散裝食品。

豬原料採嚴格標示

    豬原料原產地的標示,無論是包裝食品、散裝食品或直接供應飲食場所供應的食品,只要含有豬肉或豬可食部位原料的食品,都要依規定標示原產地(國)。

    食藥署為食品衛生安全主管機關,將民眾飲食衛生安全列為優先考量,未來也會持續為國民食品安全把關。同時,食品業者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善盡自主管理責任,若查獲食品業者或產品違反前述相關規定,將依法處辦。詳細內容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公告資訊/本署公告進一步查詢。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中毒好可怕?澈底加熱,讓沙門氏桿菌死光光!

     天氣炎熱,食品容易變質,但在寒冷的季節,食品中毒的問題依舊不可輕忽!常見的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途徑,多是食用未澈底加熱的蛋品、畜禽產品,或是餐點遭生食污染,患者會有嘔吐、腹瀉和發燒等症狀。食藥署提醒大家,保持良好衛生操作習慣,將生熟食砧板、刀具與器具分開使用,並澈底加熱食物,才能避免發生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

人員與環境雙重管控

    沙門氏桿菌不耐熱,在60℃下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都可殺滅。除此之外,在人員方面,調理者在手部遭污染、如廁後及製作餐點前,都要洗淨雙手;若有腸胃道症狀,應儘速就醫,未確定痊癒前,不宜與食品接觸。在環境方面,沙門氏桿菌可經老鼠、蟑螂、貓、狗等途徑污染食品,應防止入侵並撲滅病媒;垃圾桶也要加蓋並定時清理。

謹慎使用蛋品,避免危害

    食藥署提醒,在製作提拉米蘇、慕斯或沙拉醬等非經高溫加熱的產品時,建議可使用殺菌液蛋或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並注意調理時的衛生管理,才能確保食用安全。若民眾想要更加了解食品中毒相關知識,食藥署已製作一系列防治食品中毒教材,歡迎業者及民眾至食藥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參考。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工廠設置專業人才,為民眾把關更安全!

     民以食為天,可見「食」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過去,人們只求吃飽,隨著食安意識抬頭,食品衛生與安全,也成為政府與民眾的共同課題。

    為替食安把關,並提升食品工廠的管理,食藥署自108年開始,已擴大應置衛生管理人員的規模及類別,除了「乳品製造業、罐頭食品製造業、冷凍食品製造業、即食餐食業、特殊營養食品製造業、食品添加物製造業、水產食品業、肉類加工食品業及健康食品製造業」等9大業別外,非前述的「其他食品製造業」都應依規模分期程實施。其中,資本額未達新台幣3千萬元,食品從業人員5人以上的其他食品製造業,已於10971日實施。

    專人專職,守護更安心

    衛生管理人員必須是專任人員,在食品工廠擔負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及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的擬定、執行與監督,以及有關食品衛生管理及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此外,為了提升衛生管理人員對法規的認知,每年需接受衛生講習至少8小時。

    食藥署研擬此規定,是要督促業者聘用專業人員,幫助工廠提升效能,並透過專業人員的持續教育,加強法規政策的認知,促進食品衛生安全,為民眾健康把關。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購買、保存麻辣鍋湯底,專家提醒這幾點要注意!

     天氣越來越冷,熱麻香辣的麻辣鍋持續引誘著食慾!近年來,宅經濟盛行,各大品牌也紛紛推出在家自煮的麻辣鍋湯底,讓吃麻辣鍋變得更方便快速!但是,小小一包麻辣鍋湯底,有哪些學問要注意?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泰源副教授,分享在選購、烹調麻辣鍋湯底的正確方式,讓大家吃得盡興又安心。

常溫湯包與冷凍湯包怎麼選?

    陳泰源副教授指出,市售麻辣鍋湯底主要分為「常溫湯底包」及「冷凍湯底包」。常溫湯底包是經過商業殺菌步驟,所以能在常溫下長期保存,購買時需注意包裝正常無膨脹,買回後避免儲存於光照或者過熱的環境,以免造成變質。

    冷凍湯底包是指湯底經加熱殺菌、快速冷卻後直接冷凍,因此,風味與原本湯底較接近。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時則需確認是否保存於冷凍庫()中,沒有退冰痕跡、包裝完整無破損,買回後也要依照包裝上指示的方法儲存,不宜退冰後又再反覆冷凍、冷藏,以免徒增微生物生長的風險。

    陳泰源副教授提醒,解凍湯底包時,建議在冷藏庫解凍,或以流水解凍、微波解凍等方式,避免在室溫下緩慢解凍,才不會讓微生物生長,導致湯底腐敗。食藥署也提醒,解凍後要立即復熱烹調,且徹底煮沸,才能杜絕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不少民眾喜歡到麻辣鍋名店打包鍋底外帶,或是聚餐完後將剩餘的鍋底打包回家,陳泰源副教授建議,打包回來的鍋底,應儘速食用完畢,避免再循環食用。如需先保存再食用,建議先煮沸過放涼,並將料與湯分別包裝,存放於冷藏、冷凍環境,減少微生物滋長。食藥署叮嚀,火鍋鍋底含有油脂,加熱沸騰後的溫度可能比沸水溫度更高,所以熱麻辣鍋湯底稍微放涼再打包。

    現今購買麻辣鍋底的管道多元,食藥署特別呼籲,購買時要選擇信譽良好廠商,並注意販售食品保存溫度,食品包裝與標示的完整性,避免購買來路不明之食品,如此才能吃到美味,也吃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