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藜麥紅似火,購存請看我

     近年來藜麥在市場上竄紅,主要就是它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膳食纖維,在歐美國家,更被視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與營養來源。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以推廣藜麥作物。

營養豐富臺灣藜,餐桌中的紅寶石

    食藥署分析,106年我國藜麥進口量達高峰900公噸,國內也種植臺灣藜,此屬藜麥之親緣品種,已正名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a)。它的色澤紅艷,每逢產季,霞光灑下甚是美麗。目前屏東、臺東等縣大力推廣臺灣藜種植,讓這個過去為原住民的特色作物,華麗轉身為火紅食材!餐盤中的點點臺灣藜,宛如紅寶石一般,不僅吸睛更增營養價值。

    事實上,藜麥不是麥,它屬於莧科-藜亞科植物,依現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是以糧食為供給目的之穀類產品。然而,臺灣氣候高溫潮濕,穀類從種植、收穫、貯存與運輸等階段,很容易因為溫、溼度管控不良,造成黴菌或真菌毒素孳生而污染食物。

    為維護民眾健康,近年來食藥署持續監測市售藜麥產品之真菌毒素污染,108110年共抽驗54件藜麥產品(包含國產24件與進口30),檢驗黃麴毒素、赭麴毒素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黴毒素等,結果均合格。

密封、乾燥或冷藏儲存,確保食用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藜麥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並認明外包裝標示;購買後應避免貯存於潮濕環境,可置於密封罐、袋內,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並儘早食用完畢。若產品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應立即捨棄,才能確保您的食用安全。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您吃的是鱈魚?還是油魚呢?

     不少民眾對於肉質鮮美的鱈魚情有獨鍾,但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鱈魚產品,到底哪些才是真的鱈魚呢?為了讓鱈魚的消費資訊更透明,食藥署已規定唯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例如大西洋鱈、大頭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及黃線狹鱈等,而市售圓鱈(俗稱智利海鱸)、扁鱈(俗稱大比目魚)非屬「鱈形目」,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併列標示,以利消費者正確選購。

留意產品標示,避免混淆油魚與鱈魚

    除此之外,油魚也是常和「鱈魚」混用的魚種,它屬於帶鰆科魚類,常見熱帶和溫帶海洋,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含有人體無法分解吸收的蠟酯,對於消化功能不佳的民眾,多食會有放油屁、解油便等腸胃不適症狀。雖然國內沒有禁食油魚,但業者若以油魚冒充鱈魚販售,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相關規定。

    一般民眾在購買鱈魚商品時,其實不容易從外型加以分辨!因此,提醒民眾購買時多留意產品標示,正確識別魚種,才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目前食藥署已建立常見鱈屬魚類及圓鱈、扁鱈之相關檢驗方法,相關資訊可查詢本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建議檢驗方法。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農藥殘留怎麼驗?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告訴您

    無論是傳統市場或是超市,貨架上總有琳琅滿目的蔬果,但在選購時,您是否擔心蔬果上有農藥殘留呢?其實,不只人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加上不同作物、天氣、環境及病蟲害等,植物會生不同的病,各式各樣的農藥也因此誕生。農民合理的使用農藥且符合政府制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可解決作物生病的情形,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等,讓民眾能安心食用。

多重殘留分析,快速有效的檢驗方法

    至於我們如何得知貨架上的蔬果是否符合「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呢?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因應法規、邊境及後市場監測、業者自主管理等需求,參考國際間常用的農藥檢驗技術,開發「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此方法兼具快速、簡易、環保、穩定及操作安全的特性,可應用在蔬果、穀類、乾豆類及茶類檢體,透過質譜分析技術於短時間內獲得專一性高及靈敏度佳的檢驗結果。殘留農藥多重檢驗方法所能檢驗的農藥品項數逐年增加,由民國94年檢驗79項,至今已大幅成長至410項。針對其他物理化學性質比較特殊的農藥,食藥署也開發小型多重或單一檢驗方法,以保障民眾食用安全。

     若民眾想進一步了解食品農藥殘留檢驗方法,歡迎上食藥署官網查詢(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此外,官網上亦設置英文版檢驗方法專區,供各界查詢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