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防疫「食」刻,必學五大絕招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處於警戒狀態,不少民眾開始在家烹調,家中頓時多了許多食品,然而,隨著天氣日漸炎熱,食品若保存不當,很容易有腐敗或變質情況發生,因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出防疫採買及冰箱儲存五大原則:

⑴詳閱食品包裝標示,留意有效期限:

    購買完整包裝的食品時,養成隨手翻閱食品包裝標示的習慣,了解食品成分、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資訊。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為免影響冰箱效能,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讓冷風保持良好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分別達到0~7℃及-18℃以下的標準。

⑶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退冰,以維持冷鏈不斷。

⑷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熟食分開擺放,放入冰箱前先用分裝袋妥善包好,可將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方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方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⑸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先進先出」,也就是先買或效期先到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用完。若為散裝及生鮮食品,可在包裝袋上註明購買日期。

    食藥署提醒:購買前留意標示、購買後妥善存放,才能確保食品新鮮與安全。別忘了,出門採買前,先確認家裡食材存量,千萬別因疫情而大量囤積,才不會造成新鮮度與安全上的疑慮,且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芋頭還是姑婆芋?不明植物不採不食!

    食藥署近年接獲數起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通報,103年及106年皆曾發生民眾在自家菜園將姑婆芋誤認為芋頭煮製餐點,食用後出現口腔麻痺、喉嚨痛等症狀,而109年則發生民眾至便當店外帶餐點食用後,出現喉嚨痛等症狀,該食品檢體經檢驗後確認為姑婆芋。姑婆芋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林下、河邊或陰濕之地,春天會結紅色小漿果,全株之汁液及塊莖有毒,其葉子為愛心形,葉脈較明顯,水珠於葉片上無法凝結,地下莖細長,且偏黃色;而一般芋頭葉片為盾形,葉脈較不明顯,水在葉面上會形成一顆顆小水滴,其地下莖具有紫色斑點。姑婆芋與芋頭外觀相似,兩者在野外不容易辨識,不慎便可能造成誤食。

部分有毒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難以辨識,且植物的外表亦可能具有毒成分,在摘採過程中容易誤觸毒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餐飲業者供餐時,要先確認該食材的來源。不同種類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若民眾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應第一時間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另外,芋頭中的不溶性草酸鈣、水溶性蛋白質及鹼溶性酚類等成分會產生交互作用,使皮膚劇癢,且食用未煮熟的芋頭可能出現嘴麻的現象,因此芋頭料理務必要澈底加熱後再享用。

    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訊,歡迎至食藥署網站之「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查詢;亦可追蹤臉書粉絲團「食用玩家」及食藥署官方LINE,獲得正確的食品中毒防治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