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製程揭密:為何膨化食品酥又脆?



不論是咬起來會發出卡滋、卡滋聲響的零食,或是爆米花、嬰兒米餅、早餐穀物脆片等,其實都是經過「膨化作用」製造出的食品,膨化食品原料簡單,但經過一連串食品加工技術後,就能變得又香又酥脆。所謂的「膨化作用」,是將含有澱粉與水分的食材加熱或加壓,讓食材間的水蒸氣撐開食物整體組織,使食品組織結構及體積改變,呈現多孔、蓬鬆的口感。
膨化食品依製程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方法:一是將穀物、薯類或豆類等原料,加入擠壓機內,經過攪拌、快速剪切摩擦或通入蒸氣加熱,再通過特定形狀的模孔擠壓出料,又稱為直接擠壓膨化。另一種方式則稱為間接擠壓膨化,先讓原料 在擠壓機內攪拌、蒸煮、成形後,再藉著烘烤或油炸達成膨化效果。這種方式可以創造出多樣化的外觀及紋路,像是螺旋狀或星形,以及米餅仙貝等產品。
若膨化食品包裝上標示「非油炸」,僅能說明它沒有使用油炸製程,卻不一定等於少油。這種產品可能是先在產品表面噴灑油脂後再烘烤,如此一來,即使不經油炸,仍可創造酥酥脆脆的口感。
雖然不少人聞油色變,但從食品製造的角度來看,油脂其實肩負許多重要任務,能確保產品品質。例如,適量的油可作為熱能傳遞媒介,使原料受熱平均,減少單點燒焦的現象;而在調味階段噴灑油脂,可讓調味粉均勻沾附在產品表面。
除了非油炸標示,你應該也經常在膨化食品的成分表上,見過各式各樣的食品添加物名稱,究竟為什麼要使用食品添加物呢?事實上,膨化食品需要大量的穀物農產作為原料,但是每批收成作物可能因來源、氣候、水質等因素,造成風味、品質不一致,此時,就需要借重食品添加物維持產品品質的穩定,以免消費者明明買同一款商品,但每次嘗起來的口感卻都不一樣。
酥酥脆脆的零食裡,最常運用的食品添加物應該是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 它可以避免油脂氧化導致產品變色、走味;此外,添加少量品質改良劑(如二氧化矽,葡萄糖酸 δ內酯,磷酸鹽類,碳酸鈣),能防止原料在混合與烹煮過程中結塊,也可使油脂與水混合均勻,藉以穩定最終成品的品質。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保存年貨 3 撇步



農曆年節常因囤積太多食材,冰箱冷度不夠,導致微生物繁殖與生長,也可能因食材未充分加熱,或剩菜加熱不足導致食品中毒,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消費者購買年貨需適量,並彙整出保存年貨 3 撇步,供民眾參考。
 1. 留意冰箱貯存溫度~ 購買食品後,注意包裝標示,需冷藏的食品貯藏溫度應在 7以下,冷凍食品應在-18以下。為了讓冰箱各層溫度穩定維持在適當的溫度範圍,應避免貯存過多的食材。
 2. 減少微生物孳生風險~ 烹調生鮮海產、魚貝類時,千萬別為了追求鮮美口感而忽略中毒之風險,刻意讓食物半生不熟,因為海鮮如果沒有充分加熱,可能引起腸炎弧菌食品中毒,導致水樣腹瀉、腹痛、噁心、嘔吐、頭痛、發燒、發冷等症狀,想要預防食品中毒,食用前應徹底復熱,中心溫度至少應超過 70,才能消滅細菌。香腸、火腿、臘肉、醬菜也是年節熱門食品,購買此類產品,最好選擇標示完整,包裝無破損,並於食用前徹底加熱。許多人誤以為真空包裝食品及醃漬食品即便放在室溫下保存,也不會腐敗或發黴,但這類食物可能僅隔絕空氣,讓一般好氧菌無法生長(例如:黴菌、大腸 桿菌等),卻會成為另一類細菌「厭氧菌」(例如:肉毒桿菌)喜歡的生長環境,因此若沒有充足食品製備安全衛生概念,不建議自行製作真空類或醃漬類產品,否則可能因產品保存或料理不慎,增加造成肉毒桿菌毒素中毒機率。
 3. 常溫保存應置於陰涼乾燥處~ 應景的糖果、瓜子、開心果等零嘴,應該優先選購有完整標示及包裝、能密封的產品,並且根據包裝標示,正確保存。若開封後已出現異味,或是原本乾燥的質地變得濕軟,就應丟棄,過了有效日期就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