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營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營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用「自種野菜」中毒? 別吃不明植物


    「小心!吃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也會中毒!」食藥署日前接獲通報,有4位民眾疑似誤食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一般民眾不易分辨植物是否具有毒性,食藥署提醒,民眾不要自行種植來歷不明的植物食用,以免食品中毒。
    有民眾將親友餽贈的植物種子(誤以為是以色列芥菜)栽種後食用,出現嘔吐、全身無力及視力模糊等症狀,食餘檢體經食藥署進行DNA物種鑑別,結果為「樹菸草」(Nicotiana glauca),又稱「粉藍菸草」,並檢驗出具毒性的生物鹼—毒藜鹼(anabasine),確認民眾是誤食了有毒植物而引發中毒。樹菸草原生於南美洲、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植株含有毒藜鹼等生物鹼,誤食者可能產生身體不適症狀。
    臺灣近年來常發生民眾誤食有毒野菇、野菜引起食品中毒案例。食藥署呼籲,路邊的野菜別亂採摘食用,更不要自行栽種來路不明的植物後食用,也不要把連自己都不太了解的動植物送給親友吃,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萬一不慎食用不明動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剩餘的食物檢體,好讓醫師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以儘快恢復健康喔。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野外菇類及植物不隨意採摘及食用


    108年曾發生民眾於路邊採摘野菇食用後死亡,食餘檢體經檢驗為綠褶菇。」近年來食藥署常接獲民眾誤食綠褶菇的案例,大多是民眾到野外遊玩時,隨意摘採野外植物食用所致,根據食藥署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民眾最常誤食的菇類和植物,就是「綠褶菇」和「姑婆芋」!
    綠褶菇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外型和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綠褶菇生長範圍分布在低海拔闊葉樹林草地或農地,普遍出現在平原地區,因菌褶於成熟時會逐漸轉為黃綠色,因此而得名。若民眾誤食,則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和血便等症狀。
姑婆芋也是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植株外型和可食用的芋頭相似,廣泛分布在臺灣山林及田野間,葉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兩者在野外有時不容易分辨。若民眾誤食,則會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和胃部灼痛等症狀。106年曾發生民眾於自家後院採摘芋頭梗食用,疑似不慎採摘到姑婆芋,食用後喉嚨腫痛,送醫治療事件。
    由於許多有毒菇類和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仍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臺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姑婆芋或不明植物食用,而引起天然毒食品中毒的案例。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採摘來路不明的菇類或植物食用,別為了享野味,忽略了不明菇類和植物的風險。在野外一定要秉持「不隨意採摘及食用」的原則,萬一發生因食用不明菇類或植物出現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想要更加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知識嗎?食藥署於署網已設置「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歡迎大家上網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料。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嗑粽胃痛怎麼辦?


    端午佳節吃粽子很應景,萬一吃多了卻會傷腸胃,出現脹氣及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症狀,此時該就醫看診還是先休息就好呢?食藥署提醒,可以到社區藥局尋求藥師協助,藥師會先了解民眾的症狀後,再建議適合的「非處方藥品」,藉此緩解短期輕微的腸胃不適症狀喔!
    非處方藥是一種不需經醫師處方,只需要經由藥師衛教指示,民眾可自行於藥局購買的藥品。這一類藥品包含「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及「成藥」,相較於需經由醫師看診開立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的藥性較溫和,安全性較高,可緩解部分短期輕微症狀。而依據「指示藥品審查基準」與「成藥及固有成方製劑管理辦法」所列,腸胃型非處方藥可用於緩解的輕微症狀包含,制酸、健胃、幫助消化、整腸、止瀉或抗脹氣等用途。因此,民眾如果出現前述情形,可考慮先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選擇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藥品,而購買非處方藥的時候,也要記得詢問藥師,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及相關不良反應。另外,非處方藥有便民親切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易於閱讀及瞭解,使用此類藥品前,請先詳閱藥品說明書及外盒標示,才能正確使用藥品。
    食藥署提醒,腸胃型非處方藥也不是萬能「顧腸胃」仙丹喔!這類藥品與其他非處方藥品一樣,僅具有緩解短期輕微症狀的效果,切勿長期使用。如果使用藥品3天後,症狀不見好轉,或是使用7天後,沒有完全恢復,代表這次身體的狀況不是非處方藥品能夠解決,仍需就醫接受進一步診斷治療,對症下藥。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醬油身世解密 差別在「製程」


俗話說「黑矸仔裝豆油,沒底看」(臺語),意指黑瓶裝了黑色的醬油,讓人摸不著底細。食藥署提醒,從10811日起生產的醬油,必須在包裝上明確標示「製程」,消費者從此不必再摸「黑」瞎猜。
    站在超市的貨架前,很多人腦中可能都會浮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醬油的價格差異那麼大?其中有個關鍵因素就是「製作方法」。水解及速成醬油,是使用食品鹽酸或酵素,來分解豆子的蛋白質成胺基酸,而釀造醬油則是以麴菌發酵分解蛋白質,是費時又占空間的作法。「時間就是成本」這個道理,充分的反應在醬油價格上。
    依據「包裝醬油製程標示之規定」,醬油產品在包裝明顯處必須依照其製程標示「速成」、「水解」或「混合(調合)」,而釀造醬油則是自願標示。此外,有些不是以醬油為品名,而是以蔭油、壺底油等民間通俗或諧音等方式命名者,也需符合此規定,食藥署提醒,醬油屬於高鈉食品,應適量食用即可。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5要2不」防食品中毒!


    想遠離食品中毒,52不就對了!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2不原則,可常保飲食安康。
    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澈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澈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增殖,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之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
    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澈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
    若您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我國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之案例。請秉持「52不」的原則,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年菜剩食大變身!


         如何把吃剩的年糕變成酥炸黃金餃?食藥署食譜祕訣大放送,讓您「年年有餘」,剩食變佳餚!年節期間歡送舊歲,總免不了採買各式年菜及應節食品,但年後看到一堆剩餘的食材,到底該如何處理,往往讓人傷透腦筋,看完這篇分享文,教您善用食材免煩惱。
    食藥署提醒,當餐吃剩的料理,應儘快放入冰箱,冷藏溫度要在7℃以下,且應掌握生熟食分開的原則,與生原料分開存放於冰箱內,將熟食置於上層架,生原料置於下層架,以免生食的血水等滴入熟食造成交叉污染。若是罐頭食品開封後未食用完,應換入瓷盤或玻璃碗中,再置於冰箱冷藏庫儲存。零食乾貨類一旦過了保存期限,也不要冒險食用,若開封時發現有異味或變質,應丟棄不吃。
    民眾也可將年菜食材改頭換面年節食材也可變成一道吸引人的美食喔!只要加入新的食材、配料混搭運用,或改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變化,如:象徵好彩頭的蘿蔔糕,切塊後加入青菜、肉絲蝦米等食材,煮成營養的蔬菜蘿蔔糕湯,或加上XO醬熱炒。此外,吃剩的年糕切塊後,用餛飩皮包裹,變成酥炸黃金餃;還有祭拜的白斬雞,只要把雞胸肉剝絲,搭配小黃瓜絲、玉米筍,淋上和風醬或椒麻油,就是一道低熱量涼拌菜。
    飲食以新鮮、衛生為原則,採買前應先規劃好採購清單,做好妥善的採買及儲存管理,並適量烹調,把當餐的年菜吃完或少剩一些才是正確的概念。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惜食菜譜 鼠年大放送!



    金鼠佳年來報到,當您在準備年菜時,萬一有用不完的辣椒及小黃瓜等食材,該如何變出有創意的年菜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近10年來,由專業廚師們設計出一道道充滿巧思的簡易食譜,其中的一道「涼拌果醋雙耳」,只要用水果醋、川耳、白木耳及小黃瓜等食材,就可以輕鬆變出熱量低又爽口的「惜食」年菜!
    為了推廣減少食物浪費、餐飲衛生安全,以及食在安心健康的觀念,食藥署去年舉辦「108年度年菜記者會暨餐飲業食材有效利用推廣表揚會」,並在吳秀梅署長及FDA優良廚師的帶領下,教導大家以衛生的方式烹調,輕鬆做出美味的年菜料理。
    食藥署今年好康大放送,分享歷年來多位廚師精心研發的年菜食譜並彙集成冊,內容包括中、西式及葷、素食年菜共計66道,值得典藏的經典料理。歡迎民眾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 >出版品>圖書,或至食藥署食品衛生安全課程資訊管理系統(http://foodedu.fda.gov.tw/>學習資源>出版品,均可下載電子檔參考,邀請大家一起「惜食愛物巧烹煮,享受美食愛地球」!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補強身 間隔服藥好過冬


    近來寒流來襲,喝一碗當歸鴨、十全藥燉排骨、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藥膳料理,都是補冬食材,透過中藥材的功效達到滋補、調整體質的目標。但別忘了是中藥也是「藥」,會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導致藥效過強或減弱,千萬別中西藥一同服用,才能避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喔!
    藥物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機制複雜且不易預測,常與民眾攝取「量」及「種類」相關。以藥膳中常見的當歸、人參、黃耆及芍藥,與治療三高及慢性疾病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使血糖或血壓難以控制;常用來入藥的薑,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品併用,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食藥署提醒食補前要注意下列事項,以免補出後遺症。
①清楚了解所服用的藥物及藥膳成分。
②了解特殊疾病應注意攝取的藥膳成分,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
③可以諮詢醫師、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食品或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需留意。
④適量食用,避免因藥膳或食品中過量成分而影響藥物作用或增加健康的負擔。
⑤吃完藥膳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再服用西藥。
⑥如果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即與醫師或藥師聯絡,及時求助。
只要掌握「詢問專業、了解成分、適量攝取」3原則,就能健康進補,安心過冬喔!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親子共學 多吃原型食物


    該如何讓孩子吃得安全又健康,又能兼顧菜餚的色、香、味、美?家長是孩子最好的飲食教育老師;而家裡的廚房和餐桌,就是理想的教室,只要耐心帶著孩子一起採買食材,多認識並接觸天然、原型食物(Whole food),就有機會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建議,家長們在逛市場時,可適時向孩子介紹當季、當地的食材;回家後可以一同洗菜、烹調、煮飯,讓孩子知道吃進肚子的食品是「從哪裡來、怎麼來」,並趁著親子共食的時光,逐一解說有關食材安全和吃法的知識。
    當您闔家外出用餐時,也可趁機教孩子留意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地板有沒有髒污積水、廚餘垃圾是否加蓋)、料理區域是否整齊(生熟食砧板是否混用、擦碗盤與桌面是否共用一條抹布)、工作人員衛生是否良好(是否穿戴工作衣帽、摸過錢的手是否直接接觸食材)、是否留意食材鍋具儲存(冷藏櫃溫度是否在攝氏07度間、食材鍋具是否直接放在地上),讓孩子建立判斷食品安全的能力。
為了保護孩童免於攝取過量含糖飲料及食品,食藥署也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及冰品業者,禁止在下午5時至9時於兒童頻道播放廣告。從1047月開始,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在原本的7項營養素外,增列強制標示糖含量;手搖飲料也得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及所含熱量,讓「糖」無所遁形。
    除了家庭教育、政府把關之外,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是孩子學習飲食教育的最佳場域,透過學校的潛移默化,讓飲食教育成為一個學生具備的「素養」。食藥署每年規劃「學校午餐稽查專案」,自107年起,就已稽查全台中小學自設廚房及供應學校午餐團膳的業者,涵蓋率達100%,藉此維護校園食安品質。食藥署將持續從源頭到市場稽查,建構一個從幼童到大人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的優質食品、安心消費環境。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延長保存 不必全靠防腐劑



    「泡麵吃多會變成木乃伊」、「吃太多罐頭防腐劑會傷身」,這些傳言的誤會可大了!其實食物保存的方式很多元,例如:罐頭食品是用商業滅菌,透過加熱、殺菌等方法,使罐頭食品內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並利用密閉容器,使外來微生物無從入侵。泡麵則是透過油炸或烘乾方式去除水份,使麵體的水活性低於細菌生長最低需求,所以不需添加防腐劑,就能長久保存。
    微生物要有水分才能生長,而油炸或風乾等乾燥方式,能將水分帶走,減少微生物生長與腐敗的機率,有些脫水蔬菜與果乾、肉乾類等食品,也常如此保存。和糖漬品是利用透過滲透作用,使水分從食物中移到外界,而鹽或糖分子則滲入食物內部,降低水活性,減緩微生物孳長。
    微生物的生長受溫度影響,可透過加熱或冷凍的加工技術延長保存,例如擠出的生乳必須經由「加熱處理」來殺滅病原菌,而能長時間存放的冷凍食品,就是在食物鮮度良好時,利用極低的溫度快速把食品凍結藉由低溫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
    不論使用何種的加工方法或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物,民眾購買食品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包裝的完整性、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避免吃下過期腐敗的食品,影響健康。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魚油產品怎麼選?


    魚油廣受民眾青睞,但坊間的魚油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該怎麼選才能安心呢?
挑選魚油4原則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長期研究魚油,對於如何選擇產品,特地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出發,彙整出選擇魚油4原則:
    1、製作魚油的原料,以多種小型魚混合製成尤佳:魚油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海洋中的魚類。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今(2019)年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跟隨國際腳步,對魚油祭出重金屬「無機砷」的限量規範。
    2、建議有國際認可的第三方檢驗: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中,已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可依指南適量攝取,以避免重金屬甲基汞的危害。
    「比如: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都是魚油產品應須檢測的項目。」謝明哲提醒,魚油中兩大主成分EPADHA的含量比例,是否和包裝上標示一樣,最好也經過成分定量檢驗認證。
    3、選購時應看DHA+EPA總含量,而非魚油總量:謝明哲說明,購買時要看DHA+EPA的成分總含量,而非魚油的毫克數,因為DHAEPA才是有效成分。
    4、除了小綠人標章,品牌口碑和信譽也很重要: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的魚油產品,須通過衛生福利部嚴格規範與標準,比如:為求有效性,魚油產品標示的Omega-3脂肪酸總量,只能計算EPA+DHA含量、限採用吸收力較佳的「TG型」(三酸甘油脂型)魚油、須符合重金屬規範、執行安定性檢驗…等,除了仰賴「小綠人標章」和國際驗證的把關,廠商的自主管理也同樣很重要,而品牌的口碑和信譽就值得參考。
破除魚油兩大誤解 ~ 魚油雖對健康有益,但仍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魚油時有所迷思,謝明哲針對兩大誤解逐一說明。
(1) 魚油對身體好,所以吃越多越好?
    謝明哲認為,再好的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尤其魚油也是油脂,自然也不適合攝取過量。」
(2) 吃魚肝油、亞麻仁油,等同吃進EPADHA
    「魚肝油來自魚的肝臟,攝取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D;亞麻仁油中所含的ALA(α-亞麻油酸)是EPA的前驅物,轉換成EPA後,不曉得還剩下多少」,謝明哲指出,不少消費者到海外旅遊時,買到的魚油是鯊烯(Squalene)成分,「鯊烯是萃取自深海鯊魚的肝臟,它不是魚油。」
    謝明哲強調:「健康食品只能達到營養補充和預防保健,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治療的藥品,沒有一種健康食品可以治療任何疾病;生病時應尋求適當醫療,才是正確觀念。」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什麼是罐頭食品?


鮪魚罐、醬油、煉乳、罐裝奶粉、還有加熱3分鐘即可食用的袋裝紅燒肉,您知道哪些是屬於「罐頭食品」嗎?有些外觀看起來不像是罐頭的產品,其實也是罐頭食品喔!食藥署在此為您細說分明。
    罐頭食品是利用高溫高壓,殺死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微生物,或降低其危害,並藉著密封緊閉的環境,防止外界微生物再度汙染,所以罐頭食品能在室溫下長期保存。因此罐頭食品是必須有足夠的殺菌條件,使微生物不再繁殖;裝在完全密閉的容器,使外界的微生物無法入內。
隨著產業及科技的發展,罐頭食品的容器已不限於傳統的金屬罐,凡是具備不透氣、不透水的密閉特性,如:玻璃、殺菌軟袋等,皆可做為罐頭食品的包裝容器。經過高熱殺菌且完全密封的鮪魚罐、玉米罐、菜心、泡麵裡的牛肉袋,都屬於罐頭食品。
    但有些看起來像是罐頭食品的罐裝產品,並不是罐頭食品,有些是沒有高溫高壓殺菌,但密封保存者,如:罐裝肉鬆、罐裝奶粉等,這些產品能長久保存,主要是利用低水活性的特性,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
    食藥署提醒,當您選購罐頭食品時,如果金屬罐有凹陷、撞傷、裂損或生鏽,表示罐頭容器密封環境已經不完全,或是上蓋呈現膨脹狀態,表示可能已受到微生物入侵,或者容器腐蝕並與內容物反應導致產氣。至於玻璃罐頭食品的內容物清楚可見,但卻容易破損,選購時除了注意罐身是否破損外,更應注意瓶蓋是否密閉或呈現膨脹狀態。而殺菌軟袋的罐頭食品,亦需留意是否有內容物滲漏,或不正常膨脹的現象。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炸薯條、煎薯餅、薯泥沙拉、醋溜馬鈴薯,都是大家經常食用的食材,但也曾有新聞報導「綠薯條」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食藥署說明馬鈴薯變綠是因為光照生成葉綠素所致,雖然光照也會導致配醣生物鹼的累積,但兩者是不同且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無法僅由馬鈴薯外觀變綠的現象,判斷配醣生物鹼的含量,所以大家不必因為馬鈴薯產品有些微變綠而感到恐慌。
    「茄鹼」又稱「龍葵鹼」,是配醣生物鹼的一種,是植物自然防禦機制,植物利用此類物質避免動物、昆蟲及真菌的危害。新鮮的馬鈴薯即含有配醣生物鹼;發芽、儲放於光照環境下的馬鈴薯,其配醣生物鹼含量會大量上升衛福部於10758日公告並於10811日起實施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的限量200 mg/kg,與先進國家一致,讓食品業者有可以依循的標準。
    關於保存馬鈴薯的最佳方式,可儲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光照,以免發芽導致茄鹼含量提高,食用前最好去皮,可降低攝取茄鹼的含量喔。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咖啡因迷思解惑


每人每天該喝幾杯咖啡才好?對此說法眾說紛紜,自稱「咖啡重度飲用者」的營養師、大專院校講師林世航強調:「只要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也就是每天最多喝1~3杯的咖啡量,再依自己體質及感受適量調整,就不用擔心了!」
喝咖啡三迷思
   
很多人對咖啡又愛又怕,原因大多來自於錯誤的認知,林世航特地戳破三大咖啡迷思,並彙整出客觀的建議:
迷思一:喝咖啡能提神?
   
「從生理機制來看,喝咖啡不是提神,而是睡不著!」林世航指出,咖啡因的確會影響與生理時鐘有關的激素,但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皆不同,有人喝咖啡之後會睡不著,但也有人照睡不誤,「每個人應當依自己的體質適量飲用咖啡。」
建議 咖啡因代謝時間大約8小時,且因人而異。若擔心晚上睡不著,過了中午後,就不要再喝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及飲品,或可挑選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
迷思二:喝咖啡會有戒斷症?
   
「是真的!但前提是重度過量飲用咖啡的人。」林世航指出,重度過量飲用咖啡者,一旦停飲咖啡,很容易出現頭痛和手抖的戒斷症狀,但只需2周就能大幅緩解。
建議 喝咖啡適量就好,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
迷思三:孕婦不能喝咖啡?
「根據資料顯示,早期胚胎不穩定時,若孕婦過量飲用咖啡,咖啡因攝取量和增加流產率呈正比關係。」林世航舉實證說明,至於坊間流傳咖啡恐導致胎兒畸形的說法,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咖啡因和胎兒畸形尚無直接關聯。
建議 每個人體質不同,孕婦能否喝咖啡,以及懷孕期間的咖啡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
友善標示:紅、黃、綠
    「任何食品適量、不過量,才是健康的王道。」林世航建議,若您覺得「適量」很難理解,可參考咖啡店裡的紅、黃、綠咖啡因標示,作為衡量指標,再依據自己的體質調整,就能找出自己每日適合飲用的咖啡杯數。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於104720日公告規定具營業登記之連鎖飲料業、連鎖便利商店業及連鎖速食業之現場調製咖啡飲料應以符號或圖樣標示紅黃綠區分咖啡因含量。
紅色代表  咖啡因 201毫克/
黃色代表  咖啡因 101-200毫克/
綠色代表  咖啡因 100毫克/
消費者可依據業者的咖啡因標示選擇咖啡品項,或調整飲用杯數,避免過量飲用,夜不成眠。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含糖資訊全都露 飲食輕鬆選


喝下一杯冰涼的手搖杯飲料消暑,您知道喝下多少熱量嗎?如果業者現場調製的飲料,未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和該糖所含的熱量,消費者只能憑味覺來選擇糖的添加量,很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對此,食藥署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若業者未依規定標示,可處以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的罰鍰,若是標示錯誤或不實,則可處以新台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
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作業指引
   
跟進歐美所採行的「醒目標示」措施,將熱量、飽和脂肪、糖、鈉,這4項與肥胖、慢性病有關的營養資訊,用簡易圖案標示於包裝的主展示面,幫助消費者做選擇。
健康食品限制添加精緻糖量規定
    參考WHO建議,精緻糖類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10%為限,針對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訂出含糖量的限制,若產品配方中依每日建議攝取量所額外添加糖逾25克(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每日糖上限二分之一),則不得申請為健康食品;若額外添加糖介於1725公克,其外包裝應加註「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〇〇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〇〇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食藥署已輔導健康食品減糖目前核可之有效許可證約375件,均符合規定。
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
    為了保護判斷力較弱的未滿12歲兒童,食藥署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冰品業者,在下午5時至晚上9時間,禁止於兒童頻道刊播廣告,並不得以取代正餐的表徵呈現,及禁止贈送玩具來做促銷,更針對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的食品作定義:脂肪量占熱量為總熱量30%以上、飽和脂肪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鈉含量每份400毫克以上、額外添加糖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認識重金屬檢測


重金屬是指密度大於 5 g/cm的金屬元素,對生物有明顯的毒性,其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會透過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傳播,或人為因素汙染食品,故為大部分食品檢測的項目。由於食品種類繁多,對於民眾會經常食用的食品種類,或是重金屬背景濃度較高的高風險食品,世界各國會優先訂定其重金屬限量標準。目前國內所發布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列入食品中重金屬的衛生規範項目有總砷、鉛、鎘、汞、錫、銅、銻、無機砷及甲基汞。
重金屬一般的檢測方式為利用強酸、強鹼及高溫,將食品中的有機物質分解,剩下無機物。再以酸性溶液將無機物回溶稀釋成液體,以儀器分析其中重金屬的總含量。但部分食品雖然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卻不會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如: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可能會經由攝食累積大量的汞,成為具有風險的食物來源。但事實上,這些魚類存在的大多數為無害的無機汞,而非有害的有機汞(如甲基汞)。有機汞會因為強酸、強鹼及高溫而分解成無機汞,以總量方式無法檢測出有機汞的真正含量,故目前發展出強度較低的酸與鹼,再以分離方式獲得特定的重金屬(如甲基汞和無機砷)的方法。
食藥署提醒,天然殘留的重金屬雖不可避免,但在食用蔬菜水果前,可用大量清水清洗,去除表面污染的重金屬。平日則均衡飲食,避免攝取來路不明的食物或單一食品,降低累積重金屬的風險。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花生粉 安心吃


花生粉 安心吃 訣竅報您知
熱騰騰的豬血糕、潤餅、刈包出籠時,再撒上一些花生粉,香氣順著舌尖滑入喉中,真是人間美味,但是臺灣的氣候高溫潮濕,花生粉如未妥善保存,萬一孳長黴菌,進而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污染。
黃麴毒素與赭麴毒素都是黴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物,食藥署為維護民眾健康,近年持續執行花生粉中黃麴毒素污染監測,105年至107年共抽驗145件,檢驗結果 137件(94.5%)符合監測當時適用的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8 (5.5%) 超標(總黃麴毒素限量:15 ppb 以下)。不合格產品皆由地方政府衛生局監督責任廠商回收銷毀,違規業者經命限期改正,均已複抽驗合格。
食藥署於10811日實施修訂之「食品中污染物質與毒素衛生標準」,其中花生粉(供直接食用的花生及其加工產品) ,總黃麴毒素衛生標準修正為」4 ppb,並增訂花生粉(供直接食用的花生及加工品)中黃麴毒素B1與赭麴毒素A衛生標準,分別為2 ppb3 ppb,食藥署將持續加強市售食品真菌毒素監測。
食品業者應依循新公告標準檢視產品製程,強化品質管制,確保原料與成品符合規定;民眾購買花生粉等花生製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後應避免貯存於潮濕環境,可置於密封罐、袋內免於受潮,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以降低黴菌生長,並儘早食用完畢,如果產品已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請勿繼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