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安問題、檢舉黑心廠商 「1919」一通就GO!

    民以食為天!為讓民眾對於食安、消費的問題可以儘速獲得解答,政府透過即時、安心、便利的方式給予適當協助。行政院自104124日起整合跨部會機關原有的專線,設置「1919」全國食安專線(以下稱1919專線),只要是食安相關疑慮,一通電話即由專人服務,民眾的問題可獲得正確解答與澄清,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1919專線 跨部門的整合服務

    1919專線包括行政院消保處「1950」消費者服務、行政院農委會「02-4499595」農業客服諮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0800-056476」馬上辦服務及食藥署「02-27878200」檢舉諮詢服務等,專線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到下午6時,民眾撥打進線電話語音後,可依自身需求選擇5個選項:①為食品檢舉、②為食品諮詢、③為消費問題、④為中小企業諮詢、⑤為生鮮農產諮詢,將立即連結至業務轄屬機關之服務窗口,提供更便捷的單一服務入口及檢舉管道。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口罩實名制」自10926日上路,1919專線配合政策,也協助提供解答口罩實名制的相關議題諮詢服務。食藥署貼心提醒,如有購買口罩實名制1.0相關疑義,可利用1919專線做諮詢,齊心協力渡過防疫關鍵期。另外,對於違法食品、添加物或企業員工揭發黑心食品、不法廠商等情事,皆可用1919專線檢舉,齊心為食安把關。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超愛吃水產?兩天然毒素要小心!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

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

    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

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

    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民眾可於食藥署官網查詢下載(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購買烘焙食品原料要注意,掌握「三不原則」

    許多民眾自己在家學做烘焙,常到烘焙食品原料行買原料製作,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販售商品種類繁多,包含食品、食品添加物及食品容器具等。為強化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之衛生管理,食藥署近3年執行「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稽查專案」,共計查核186家食品原料販售業者,查有13(6.9%)未依規定標示食品;2(1%)食品添加物管理不符規定,並查獲5(2.6%)業者貯存逾有效日期食品;除此之外,抽樣烘焙用的食品容器具及可食裝飾等44件及食品原料90件,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

食品添加物未經查驗登記或登錄,不得分裝販售

    烘焙食品原料販售業除了供應烘焙原料之外,也是民眾購買食品的重要管道,販售業者須加強及落實自主管理,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確認販售產品的外包裝皆依照規定標示且未逾有效日期;另單方食品添加物未經查驗登記許可、複方食品添加物未完成登錄,不得自行分裝販售。

    食藥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將持續辦理相關衛生稽查,倘查有不符規定,則依法處辦,以維護民生消費衛生安全。

標示不清、來路不明、色澤鮮豔都拒絕

    除了公部門監督及業者落實自主管理之外,食藥署更要提醍民眾購買烘焙食品原料時,把握「三不原則」:不買標示不清、不買來源不明、不買色澤過於鮮豔的食品,儘量選擇完整包裝的食品,並注意產品外包裝是否完整標示品名、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名稱、有效日期等資訊,購買後儘早食用完畢,未食用完應妥善保存,以確保產品新鮮及食用安全。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原來「油」這麼一回事 搞懂食用油製程,從此安心用油!

     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從一顆種子變成油脂呢?為了讓民眾安心用油,食藥署針對國際間最普遍的做法,也就是食用油製程的「油脂抽取」與「油脂精製」兩大步驟,進一步解釋說明。

油脂抽取,常見壓榨法與萃取法

    一般食用植物油的抽取方法有「壓榨法」及「萃取法」兩種。壓榨法是將原料經過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適用於油脂含量高(超過50%以上)的原料,如:橄欖、芝麻、花生等。

    另外,像是黃豆的油脂含量只有2030%,則必須使用萃取法來提煉。萃取法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經蒸煮加熱後,再以熱溶劑進行萃取,溶出油脂,再透過加熱過程,使溶劑揮發、並去除。「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中,明確規範用於萃取食用油的溶劑種類及殘留量,民眾不必擔憂。

油脂精製,大幅提升穩定性

    抽取後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通常較混濁、色深、有不良氣味,口感與品質也比較差,且其中的游離脂肪酸、水溶性物質,很容易造成油脂氧化。因此,油脂必須再經過精製或精煉的程序,包括:脫膠、脫酸、脫色或漂白、脫臭及冬化(去除結晶分子,使油脂在低溫時不會凝結)等步驟,提高食用油的安定性與保存性。食藥署提醒,業者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相關衛生標準,才能樹立良好信譽,同時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