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食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食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香甜滋味裝罐裡水果罐頭大解密


    不論蛋糕上裝飾的水蜜桃,或是臺菜「鳳梨蝦球」裡的鳳梨片,都會用到罐頭水果,但是有許多民眾對罐頭的製作方式、食用安全性,以及如何挑選罐頭仍有誤解,對此,食藥署特地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蔡敏郎教授,為大家介紹罐頭水果的安全性與挑選原則。
水果罐頭存放久 與防腐劑無關!
    許多民眾以為,罐頭食品可以長期保存是因為含有防腐劑,事實上在製作罐頭食品時,會利用商業滅菌,殺死造成疾病與腐敗的微生物,達到可以於室溫下長期保存的結果。
哪種包裝材質才安全?
    金屬罐、玻璃罐、殺菌軟袋包裝都屬於罐頭食品,不同材質是否安全性不同?蔡敏郎教授說明,在食用安全性方面,不同材質的罐頭食品都具安全性,都能夠安心食用。
    常見的金屬罐有鍍錫馬口鐵罐和鋁罐,常應用在腐蝕性強的食品,且罐內多會使用環氧樹脂等塗層做為保護,將食品與金屬罐身隔開,因此,不必擔心吃罐頭食品的同時也吃下重金屬。
挑水果罐頭這樣選最安心!
    蔡敏郎教授提醒,購買水果罐頭時,務必檢查外觀,選擇外觀完整良好的罐頭,若有膨罐、生鏽、變形或腐蝕的情形,表示罐內食品可能已變質或腐敗。消費者可透過敲擊罐身確認罐頭的內部情況,若內部變質而有產氣現象,敲擊聲會較為空洞;開罐後,可再觀察罐頭內的水果、湯汁是否有變色或不正常的沈澱現象?若有則不建議食用。
    此外,食藥署提醒罐頭若受到撞擊,可能會破壞罐身內部塗層的完整性,造成罐身腐蝕等變質情形,購買後若不慎碰撞造成凹罐,也建議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持續儲放。要注意的是,雖然罐頭的保存期限比較長,但絕對不是「萬年食品」,購買後最好儘早食用,以免不慎放到過期喔!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愛玉、仙草Q彈有撇步


     在炎熱的酷暑季節,喝一碗清涼的愛玉冰、仙草凍真是消暑聖品,但要如何挑選安心的食品?在家製作冰品時又要注意什麼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高彩華教授,為大家分享消暑訣竅。
選購完整標示產品、注意攤販整潔
    「購買愛玉、仙草時,建議要選購有完整包裝標示的產品,才能清楚掌握來源、成分等資訊。」高彩華教授提醒,民眾在傳統市場攤販購買時,可觀察衛生環境是否有良好的遮蔽覆蓋?有無冰箱或冰桶保鮮?如果鄰近的攤販旁擺放著生鮮產品,交叉污染的機會較高,最好不要買。而購買時以能當次吃完的小份量為主,若需冷藏不要超過2天,冷藏時也要密封加蓋並置放於最上層,以免被其他食材污染。
加洋菜、吉利丁提升口感
    許多仙草、愛玉產品有多種不同口感,主要是製作時用了不同的食用膠體。通常製作仙草凍時,會先熬煮把膠質溶出並濃縮,再加入澱粉幫助成型,形成軟嫩凍狀,若改添加洋菜粉,則口感會較為硬脆。
    傳統愛玉則是將愛玉瘦果(俗稱愛玉籽)在水中搓揉,釋放出高甲氧基果膠與酵素,再被酵素分解為低甲氧基果膠,果膠再與水中的雙價陽離子(如鈣離子)交聯反應後,形成的凍狀膠體就是愛玉。在製作時,破壞果膠的酵素也會被釋放,因此放置一段時間後,愛玉膠體會被酵素破壞而解離出水,又稱為離水現象。
    若要維持愛玉質地穩定,製作時可使用洋菜、吉利T等可食用的植物膠,維持形狀、減少離水,口感更軟嫩、Q彈。食藥署提醒,民眾在享受愛玉、仙草時,最好先選擇獲得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認可的店家;並注意食品包裝與標示的完整性、商家環境清潔度等細節。
愛玉DIY、水先煮沸放涼
    以愛玉籽自製愛玉時,建議使用煮沸放涼後的自來水製作,避免使用RO逆滲透的水,以免缺少雙價陽離子導致無法愛玉凝結,至於搓洗愛玉時要注意手部清潔,動作也要輕柔,避免瘦果中分解果膠的酵素滲出作用,讓愛玉提早離水或無法成型。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認識農藥殘留容許量


    為管控在農業生產過程合法使用的農藥在農作物的殘留量,政府訂定了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作為食品的管制標準,也是農政單位管理農民是否正確使用農藥的基準。
農藥殘留容許量制定來源
    世界各國的天然環境條件、耕作方式、種植作物種類等不同,使用的農藥也不一樣,因此,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的訂定,除了依據國內核准農藥使用範圍,亦包括外國政府或業者因應農產品進口需求而申請的「進口容許量」,以避免發生貿易障礙。
如何確認農藥殘留容許量是安全的?
    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除依據田間殘留試驗結果,更需要綜合評估農藥的各項毒性試驗報告,以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考量物種及個體差異,取得農藥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ADI即人體每日長期攝取,也不會造成健康危害的劑量,作為安全評估的管制界線。
    化學物質是否會造成人體健康危害?須視人體總暴露量而定,而農藥暴露來源除了飲食還有環境;因此,政府訂定食品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皆以假設人體最高暴露情形來評估,在總暴露量不超過ADI的前提下才能訂定,以確保訂定的容許量標準對民眾具有保護水準。民眾在食用農產品之前,可先以清水浸泡,再以流動的水清洗,即可有效去除大部分農藥殘留。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回收問題食品 食藥署是這樣監控!


    為掌握國際最新食品安全訊息並即時因應把關,食藥署每日設有專責人員監控各國食品回收警訊,並建置「輸入食品自動化預警系統」,自動化監控中文或英文語系國家之食品回收警訊發布網站,協助監控、比對、後續資料之應用及相關資料之串接,提升監控效率,加速後續查處流程。
    國際食品回收的警訊來源,主要是各國衛生主管機關的網站(如:紐澳、美加、日本、香港、新加坡、愛爾蘭及英國等)、其他國際食品安全資訊、國內外輿情報導、駐台或我國駐外單位通報等。各國衛生主管機關網站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官方網站中的「Recalls, Market Withdrawals, & Safety Alerts」專區,每日不定時會發布食品回收資訊。
    食藥署專責人員以輿情或食品回收警訊等所獲之資訊,包括產品名稱、製造廠、品牌名稱、批號、有效日期及製造日期等,查詢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資訊系統,確認是否為回收警訊之相關產品,並於網站(如:Google查詢、露天拍賣、PChomeYahoo)搜尋有無流通於我國市場紀錄。若有輸入類似或疑似回收警訊的相關產品,立即通知輸入業者,要求提出相關聲明,確認是否為回收產品,如確認有輸入涉案產品,立即請廠商停止販售及辦理下架、回收,並通知所轄衛生主管機關查察及監控,嚴禁流入國內消費市場。
    為確保消費者的食用安全,食藥署將持續監控搜尋國際食品回收警訊,即時掌握、查詢與處理國外回收食品輸入控管,並發布「消費紅綠燈」(http://consumer.fda.gov.tw/),讓我國業者輸入採購時,慎防輸入問題產品,同時也提醒民眾旅外注意。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拆解食用色素密碼


    您知道紅湯圓、黑色冰淇淋的顏色是怎麼產生的嗎?食藥署請來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為大家拆解各國色素的命名差異。
「人工合成」與「天然」色素
    我國目前准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是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與「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
    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食用色素的人工合成方式主要又有下列主要2類:
⑴將煤焦油經過蒸餾、硫化及硝化等加工處理分離出色素,目前我國准用的有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及藍色2號等。
⑵人工合成存在天然物中的色素,例如β- 胡蘿蔔素、葉黃素、核黃素(維生素B2)等,儘管是由化學合成產生,但其化學結構與天然色素成份並無不同。
    「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主要規範由動植物等天然成分,分離出的「天然色素」成份。其製程除了僅能以水、乙醇及植物油等食品原料作為萃取溶劑外,對色素來源有其規定,如「橘子色素」就規定,主要來源需取自橘子果皮。
臺、美、日、歐命名大不同
    各國天然色素命名方式多以色素來源為主,如:由藍莓取得的色素便稱做「藍莓色素」,由雌性胭脂蟲取得色素則稱「胭脂紅」,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命名方式,各國卻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分成兩種:
⑴以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名
    我國目前食用煤焦色素編號,多是依據其核可使用的順序,如:藍色1號、藍色2...等,而紅色40號則是依國際常用的命名。
    美國及日本對同一色素標示方式有所不同,但仍是依據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命名方式。
⑵歐盟按顏色分,參照INS編碼
    歐盟針對食品所使用的添加物以「E Number」表示,是遵照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的編碼規則概念設計。其中食用色素主要編號,便是介於E100E199之間,再根據色素的顏色做細分,例如E100109多為黃色食用色素、E120129為紅色食用色素。我國的「食用紅色6號」在歐盟的編號則是「E124」。
色素名稱不一?看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
    在我國常見的「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 FCF)」,日本也稱作「黃色5號」,但中國則以英文翻譯為「日落黃」,而美國稱「Yellow No.6」,在歐盟則是以「E110」表示。因為各國的命名方式規則不同,國際上多直接以英文名稱「Sunset Yellow FCF」,或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編號等進行溝通,以確保跨國製造販售時使用到同一種原料。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保存來源憑證 追查食安秒懂


    您敢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嗎?近年來食安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吃進嘴裡的食品越來越重視,不但會注意食品的包裝、營養標示,也會確認其來源的安全衛生。除了民眾關心食品來源以外,食品業者更應該確認所購買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源頭來自何方!
    為了強化食品的安全衛生管理,食藥署明定,自1091月起,所有食品業者應以書面或電子化方式,完整保存收貨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來源憑證」或「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等文件至少5年。「來源憑證」係指上游供應者所出具的「出貨(交易)憑證」,例如:統一發票、配售或標售的證明文件、經簽章的普通收據、商用標準表單的出貨單、支付貨款單據;「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為業者自行依本規定記載必要事項製成的進貨紀錄表單,並經上游供應者簽章確認記載事項的真實。
上述來源文件,應載明下列資訊:
()收貨日期或批號。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名稱。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淨重、容量或數量。
()供應者之名稱、地址及其他聯繫方式(電話或電子郵件)
    此規定不僅能讓食品業者,對使用的原材料來源及供應商資訊有更好的掌握,亦提醒供應商對於自身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負起責任。透過業者將上一手資訊提供給下一手的業者,使食品供應鏈資訊更加明確且完整。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世界食安日 從家開始


    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主軸訂定為「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
(1)定期清潔冰箱
    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冰箱裡的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購買的,建議每一季至少徹底將冰箱做一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的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7˚C-18˚C以下的標準。
⑶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⑷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
⑸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
    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為了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我們的家能夠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吃了基改食品就變基改人? 免驚啦!


「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會變成基因改造人嗎?」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很擔心「吃下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外來基因會隨著食物轉移至人體中嗎?」等疑慮。
    食藥署說明,其實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人體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目前各國研究也沒有發現,吃進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產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因此,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
    目前臺灣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同時政府亦規定,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均須在外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清楚揭露消費資訊。在政府的嚴謹把關之下,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喔。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雞排祭品文當道 你該知道的事


    臺灣的特色小吃世界馳名,香酥又鮮嫩多汁的雞排,更成了網路鄉民用來當「祭品文」的賭注,總能引起網友熱議。對此,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賴坤明副教授說明,只要牢記「安心吃雞排3步驟」,就可以安心地大啖雞排,享用美食!
安心買雞排步驟1:檢查環境衛生
    在良好整潔的環境下作業,才能製備出衛生安全的食品,賴坤明提醒,購買前可先檢查環境衛生狀況,如;店面環境與桌椅櫃檯是否保持整潔、無髒污雜物;食材、油桶及食品容器具,不直接放地上。若是路邊攤販,則可先觀察周遭是否有蒼蠅、蟑螂、攤位上與地面是否積垢髒亂。
    另外,觀察店員服裝儀容整齊清潔,手部清潔不蓄留指甲且不佩戴飾物,工作時不得有吸菸、嚼口香糖及飲食之行為。
安心買雞排步驟2:看炸油狀況
    炸油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雞排品質與人體健康,賴坤明建議,可先觀察店家的炸油,若看起來顏色深、有黏稠感、表面有大量細泡沫、大量冒煙,就表示店家所用的炸油已經變質,購買前請再三思。如果雞排出現油耗味,表示炸油已劣變,應避免食用。
安心買雞排步驟3:檢查食材保存方式
    溫度及暴露時間是影響細菌生長的條件,生鮮食材置於室溫過久;食材裸露未良好覆蓋,則可能被病媒與粉塵污染,增加食品中毒風險。消費者購買前先觀察店家有沒有冷藏、冷凍等設備保存食材?有無覆蓋或防蟲、防塵設備,才不會把微生物一起吃下肚喔!
吃雞排,也別忘注意飲食均衡
    炸雞排屬於油炸食品,高油且高熱量,建議2~3人分食一塊雞排即可,或是把外皮剝掉,亦可搭配一些不裹粉的蔬菜炸物,如:杏鮑菇、四季豆、青椒,飲料可選擇無糖茶。若當天點心吃了炸雞排,正餐的量就要減少,再一起散步或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消耗卡路里,偶而享受美食又不會感到內疚。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斷捨離 防霉3撇步


清明連假結束,天氣仍舊雨紛紛!說的正是春夏轉換的高溫多溼氣候,此時最容易滋生黴菌,萬一家裡採購的乾貨及雜糧類產品等食品儲存不當,就可能會發霉變質而腐敗。為了確保購買及存放食品的安全性,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3點「防霉」小撇步:
 一、挑選採買新鮮Go
()食材宜少量分次購買,避免一次大量採買及囤積食材,才能確保新鮮。
()選購時,儘量購買新鮮、包裝完整、標示正確且外觀良好的產品。
二、保存儲放確實做
()開封前:乾貨及雜糧類產品,要妥善保存於陰涼乾燥環境。
()使用時:確認有效期限,並且要標示開封日期、先開封的要優先使用(先進先出原則)。
()開封後:未使用完,要密封存放,例如:先以密封夾封口後,再儲存於乾燥的密封罐中。
三、貯存過期 Let it go
冰箱不是保存食品的「萬能百寶箱」,民眾要定期清點存放冰箱的食材,一旦發現有發霉或逾期的食材,應立刻丟棄,不再食用。
    過期或發霉的食品就該斷捨離!因為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真菌毒素,危害人體健康,就算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之後,還是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請大家一定要牢記以上防霉3撇步,儘量降低發霉或腐敗的可能性,能確保吃得安心又健康。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進口乳製品附證明5月上路!


          早餐吃吐司夾起司,再配一杯鮮奶好提神!國人的飲食習慣日漸西化,我國進口的乳製品,主要來自於紐澳及歐美地區。目前在國際間動物性原料食品的輸入管理方面,輸入國家常制定相關管制措施,其中有兩大目的:一為食品衛生安全,另一為動、植物疫病的管理,而輸入食品的衛生安全,除了在邊境查驗把關,也同時規劃境外源頭端的管制措施。
    針對各類動物源性食品,食藥署逐步實施輸入時應檢附衛生證明文件措施,除已實施「蛋品及蛋製品」及「明膠及其衍生物、其他動物膠與消化蛋白質及其衍生物產品」,還包括貝類及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發生國家牛肉產品。
    為了確保輸入乳製品的食品安全衛生,食藥署已於10925日,發布訂定「輸入乳製品供食品用途應檢附輸出國官方衛生證明文件」,自今年51日起,輸入鮮乳、保久乳、優格、乾酪、乳粉、奶油及煉乳等產品,如輸入供作食品用途,輸入時應檢附輸出國官方出具、註明有可供食品用途,及符合輸出國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的證明文件,以強化輸入乳製品源頭管理。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罐頭商業滅菌 防腐劑掰了


    市售的罐頭食品種類琳瑯滿目,配粥吃的菜心醬瓜、泡麵裡的牛肉調理包及可當甜點的花生牛奶,都讓人愛不釋「嘴」,而這些食品包裝標示「無添加防腐劑」卻可長期保存,原因何在呢?
    食藥署說明,罐頭食品是戰爭時期為了貯存戰備糧食,而產生的一種保存技術,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罐頭食品可以在封裝前或封裝後施行商業滅菌,並封裝於密閉容器內,達到可在常溫下長期保存的效果。
    商業滅菌是為了殺滅危害人體健康、造成食品腐敗的微生物,經過此法滅菌的罐頭食品,必須透過密閉容器,保護內容物不被外界環境的微生物污染,因此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選擇罐頭食品時要注意,金屬罐製的罐頭食品,外觀不可有凹陷、生鏽、罐蓋或罐底膨脹等現象;玻璃瓶裝的罐頭食品在瓶蓋有設計真空安全鈕,不可以有浮起的現象;殺菌軟袋的罐頭食品,則不可出現內容物滲漏或不正常膨脹現象。萬一發現凹陷、滲漏或外觀膨脹等狀況,可能已經失去了密閉容器的保護,千萬不要購買或食用喔!

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合法使用食品添加物免驚!


    「我怕這個食品放了很多食品添加物,不敢吃!」針對媒體關於食品添加物的報導,部分描述讓食品添加物具有負面印象。其實食品添加物的使用歷史有數百年,謹慎添加可維持食品的品質與安全,最重要的是合法、合理的使用。只要食品依照規範添加食品添加物,即使吃各式各樣的加工食品,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因此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
    食品添加物的種類繁多,如: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的物質。許多人以為食品中常過量添加食品添加物,其實食品添加物在食品中的佔比相對低,以香料及著色劑為例,添加過量時,反而會讓人無法接受氣味和色澤且徒增成本。
    國際間對食品添加物訂有管理標準,我國亦訂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僅表列的食品類別得依限量規定添加使用,另該標準中食品添加物的規格、使用範圍及限量都是經過嚴謹評估而訂定,並參酌國際間最新規定,適時評估調整。此外,我國規定單方食品添加物,要向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辦理查驗登記,確保來源與成分的安全可靠,才能取得許可證書與字號。此外,透過業者及產品登錄、產品標示、稽查抽驗及追溯追蹤等方式,確保民眾的飲食安全。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物與毒物的距離



用手機掃描辨識野生菇蕈,吃了卻中毒?許多民眾誤食姑婆芋、綠褶菇而傷身,或聽信偏方傳言,任意食用俗稱減肥菜的守宮木、苦楝葉等植物導致中毒,甚至還有人用植物辨識APP後,卻仍吃到有毒的野生植物。
    一般民眾不易辨識野生植物或菇蕈,加上網路謠言滿天飛,容易讓人輕忽草木本植物仍有天然毒素的風險。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自行食用安全性不明的植物,萬一誤食不明原料或產品,出現身體不適時應迅速就醫,以免產生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同時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此外,隨著科技進步與貿易交流,有鑒於新興或利用非傳統供食部位的原料愈來愈多,若要供食品使用,都須經安全評估,確定食用不致造成健康危害。為確認其安全性,食藥署訂有「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該指引是規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的定義、申請程序及作業流程、安全性評估,須檢具的資料及申請書,詳細資訊可至網址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0811查詢,供食品業者遵循。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炎炎夏日 慎防沙門氏桿菌


夏天高溫病菌容易滋長,若吃下半生不熟的食品,當心沙門氏桿菌等引起的食品中毒!近5年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47人感染沙門氏桿菌。主要是食入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禽畜肉類等。
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屬於人畜共通傳染。沙門氏桿菌有2,600多種型別,在全球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常居首位或第二位。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CDC)估計,全美平均每年約有120萬人感染沙門氏桿菌,導致2.3萬人留院。
日前媒體報導,一位主婦因為冰箱壞掉,把剩餘的食品拿給6歲的女兒吃,導致孩子感染沙門氏桿菌,因而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持續腹痛數日,須住院治療。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無論是居家飲食或出門外食,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引發腸胃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今年5月,美國官方發布一起攝食西瓜、哈蜜瓜、香瓜等截切水果感染沙門氏桿菌的食品中毒案調查報告,造成137人生病、38人住院。我國業者推出各式各樣的水果拼盤供消費者選購,業者和民眾應多留意,慎防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最好選擇完整的新鮮水果,裁切前要適當清洗,維持刀具、砧板等接觸器具的清潔及低溫保存成品,確保截切水果品質,並儘快吃完,以降低微生物危害的風險。
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
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食藥署提醒,食品調理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應防止病媒侵入;同時避免寵物接近調理及供餐場所;處理食材及進食前應徹底洗淨雙手;被病媒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防堵反式脂肪!


近年來大家一聽到反式脂肪就擔心不已,國際上也大肆討論其危害風險,但這個議題是如何開始,臺灣又如何應對呢?
反式脂肪起源
   
過去動物性油脂常因為含有膽固醇,易使血脂增高等因素,為人們所顧忌,但動物性脂肪的耐熱安定性、可塑性等,卻也讓人難以摒棄。後來人們透過將植物性油脂氫化的技術,得以製造出具有動物性油脂特性,又不具膽固醇的人造奶油,一時間氫化油脂在食品加工上被賦予了厚望。不過,氫化油脂的光環沒維持太久,因為「部分氫化」的加工方式,易產生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過去為了追求人造奶油柔軟的質地,常以部分氫化方式加工,但也因此易產生反式脂肪。而反式脂肪也被研究發現到具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除導致人體「壞膽固醇」含量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外,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其危害可能更甚動物性油脂。使得不完全氫化油脂從食品加工的新星,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
別碰不完全氫化油脂
   
在此之後,各國陸續規範氫化油脂的使用, 10771日,我國也正式禁止「不完全氫化油脂」使用於食品中,以減少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此外,目前也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亦可做為參考依據,更可有效避免反式脂肪的可能危害!
少用油、選好油
   
除了以營養標示辨別外,選擇適當的油脂也很重要。孫璐西表示,應盡量以高油酸含量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為優先選項。此外,在烹調時也應避免油溫過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在飲食油脂的攝取上超標。孫璐西提醒,除了選擇適當的油脂外,也應減少攝取油脂,避免食用油炸及烘焙等常含有高油脂或高糖份的食品,以減少健康的危害風險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避免微生物污染



美國和加拿大曾在201811月底,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
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
微生物成長要素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
pH
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
1、水活性越高,微生物越容易生長
   
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2pH值越低,越能抑制微生物
   
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
3、利用高溫加熱可殺滅微生物
   
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
整理冰箱不養菌
   
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與冰箱存放過多食品,影響降溫功能。在烹調餐點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外食也應慎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降低發生食品中毒的風險。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販賣機購物認標示


買果汁、選蛋糕、挑便當,靠一台自動販賣機就能搞定!許多消費者會直接從販賣機選購想要的產品,不用排隊結帳,快速又方便,無人化的販售方式成為現代銷售趨勢,但要怎麼挑選才能吃得安心呢?
無論業者是想利用自動販賣機販售熱食便當、蛋糕、餅乾或現榨果汁等,只要消費者以現金、代幣或其他行動支付方式付款後,在機台選購且直接取得食品的販售方式,都須符合食藥署公告的「自動販賣機販售食品之標示規定」。
該規定是規範以自動販賣機(加水站或夾娃娃機等)販售的食品應標示事項,及該自動販賣機設置者的廠商資訊,自動販賣機業者應於機台外部明顯標示業者名稱或姓名、地址及電話號碼,且以自動販賣機販售的食品,不論包裝、散裝或自動販賣機調製的食品,應依前揭規定辦理標示。
在罰則方面,若業者未依規定完整標示,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第25 條規定,得處新臺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如標示有不實則違反同法第28條規定,得處新臺幣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違規包裝產品依同法第52條規定應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售。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購買自動販賣機販售之食品前,應挑選有完整標示業者資訊的販賣機,並仔細看清楚產品標示內容,避免購買來路不明之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