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購買現調飲料,看懂標示好安心!

    近年來各種飲料店林立,隨時來杯手搖飲,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但是,除了飲料菜單上的品名和價格,您注意過其他標示項目嗎?食藥署提醒,只要是有稅籍登記的連鎖飲料業、連鎖便利商店業及連鎖速食業的現場調製飲料,都應依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標示。

現場調製飲料標示項目有哪些?

    現場調製飲料應依規定標示每杯飲料的總糖量及總熱量、總咖啡因含量,茶葉及咖啡原料、原產地(國)。另外,針對飲料品名規定,以茶香料調製之茶飲料或未含果蔬汁的以果蔬為品名之飲料,應標示「○○風味」或「○○口味」字樣,且以果蔬為品名之飲料,果蔬汁含量應達10%以上,才可以「○○汁」為品名。

現調飲料標示新規定,資訊更透明

    為加強揭露市面上現場調製飲料的標示訊息,衛生福利部在今(2022)年67日公告修正「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從明(2023)年11日起,擴大規範應標示總咖啡因含量的產品範圍,只要是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現場調製飲料,像是紅茶、綠茶、可可等,都需要依規定標示咖啡因含量。總咖啡因含量除了以紅黃綠標示區分外(紅色代表咖啡因≧201毫克/杯,黃色代表咖啡因101-200毫克/杯,綠色代表咖啡因≦100毫克/),也可用「最高值」的數值表示,擇一方式標示。

    除此之外,自明年起也新增QR Code或其他電子化等多元標示方式。食藥署提醒,業者應提供清楚明確資訊,以利消費者選購參考,讓大家在享受飲料時更安心。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享用美食不過量第一步,學會食品營養標示

     每次走進超市或便利商店,總有琳瑯滿目的食品映入眼簾,讓人愛不釋手!但仔細端詳,包裝上有許多繁複的標示以及用框框表格呈現的「營養標示」,到底裏頭藏有什麼重要資訊?就讓食藥署來為您解密吧!

完整標示,保障民眾食得安心與健康

    為了管理食品衛生安全及品質、維護國民健康,我國訂有「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及其施行細則,規定包裝食品須於外包裝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標示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或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國)、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和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標示目的是讓食品業者依法揭示產品的必要資料,並提供正確的營養資訊。

留意食品營養標示資訊

    在食品外包裝的營養標示中,記載了營養成分與含量,消費者可從中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鈉含量等。對於額外宣稱含有的營養素 (如高鈣、高鐵),也必須明確標示含量。

     除此之外,消費者可依照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數值,計算出熱量和營養素。需特別留意的是,有時一個完整包裝的食品,其標示的份數不只一份,食用前務必仔細確認。

    食藥署提醒,看清食品標示,選擇符合個人需求之食品,做好飲食規劃,才能吃得安心。若民眾有相關疑問,歡迎至食藥署標示諮詢服務平台(https://www.foodlabel.org.tw/FdaFrontEndApp/Home/Index)搜尋提問。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含糖精、甘精!那我們還能安心食用嗎?

     為滿足現代人追求低糖飲食與養生訴求,市面上許多食品都以添加甜味劑來達到減糖或零熱量的目的。我國食品添加物皆為正面表列,即僅列可合法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品項,非表列之品項則不得使用。

    目前核准使用的甜味劑共有26種,常見如木糖醇、糖精、阿斯巴甜及甜菊醣苷等。甜味劑的種類眾多,其特性、使用範圍及限量均不同,食藥署針對兩種名稱相似、容易混淆甜味劑為民眾加以說明。

糖精,可用於瓜子、蜜餞、飲料、代糖錠劑、特殊營養食品等

    所謂的糖精(Saccharin),甜度約為蔗糖的300500倍,不同食品有不同的限量標準,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可使用於瓜子、蜜餞、梅粉、碳酸飲料、代糖錠劑及粉末、特殊營養食品、膠囊狀、錠狀食品及液態膳食補充品等食品。但新鮮水果及果汁不得使用,曾有夜市水果及進口果汁使用糖精增加甜味,最終都依規定裁罰、退運或銷毀。

甘精,我國禁止使用於食品中

    對位乙氧苯脲(Dulcin)就是俗稱的甘精,甜度約為蔗糖的250倍,與糖精同樣為人工合成的甜味劑,但有危害人體之風險,所以非我國准許之甜味劑,不得用於食品中,亦被環境保護署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偶有不肖業者將其非法添加於蜜餞、飲料及水果等食品中,建議民眾勿購買來路不明及標示不全的食品,並增進自我食品安全與風險觀念。

    隨著食品科技發展與進步,甜味劑種類及使用頻率逐漸變多。建議民眾,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使用可安全無虞,但過量仍會造成身體負擔。同一食品依甜味劑表列使用範圍規定混合使用時,每一種甜味劑用量除以其用量標準所得之數值(即使用量/用量標準)總和不得大於1。使用時,依法標示於產品上,各衛生單位也將其列為稽查重點。本署也公告「食品中甜味劑之檢驗方法-多重分析(MOHWA0030.00)」檢驗方法供各實驗室使用,若有檢驗需求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 > 業務專區 > 研究檢驗 > 公告檢驗方法查詢。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罐頭食品怎麼挑?四個小秘訣超上手

   走進超市或賣場,層架上總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罐頭食品!到底罐頭是如何製成?應如何挑選呢?聽聽食藥署怎麼說:罐頭是將食品封裝於密閉容器內,在封裝前或封裝後,經過商業滅菌的加工方式,使微生物不再繁殖,且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進而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市面上的常溫保存罐頭,包括:金屬罐裝的鮪魚罐頭、肉醬罐頭,玻璃瓶裝的醬菜罐頭,殺菌軟袋裝的火鍋湯底,泡麵內的調理包,寶特瓶及鋁箔包裝的茶類飲料,以及常見的豆奶、保久乳等,都屬於廣義的罐頭食品。

不只看外表,也要看內涵

罐頭食品要如何挑選?食藥署提出下列四個觀察點,若遇到這些情形,應避免挑選與食用:

(1) 金屬罐類:外觀出現膨脹、生鏽、凹陷、變形等。

(2) 玻璃瓶類:瓶蓋上設計真空安全鈕已浮起、或封蓋不完全的情形。

(3) 殺菌軟袋類:出現不正常膨脹或封口不完全造成內容物滲漏。

(4) 打開罐頭食品後,觀察內容物有無變色或不正常的變質現象,像是結塊、沉澱、異味、酸敗等。

    此外,在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罐頭食品相關重金屬限量,如: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及錫之限量;非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之限量;一般飲料類訂有砷、鉛、銅之限量,以金屬罐裝之飲料訂有錫之限量,另針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容器包裝之飲料訂有銻之限量。為確保國人食用罐頭食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已自2019年起,執行罐頭食品工廠相關稽查專案並抽驗罐頭食品,檢驗結果其重金屬含量均符合規定,可安心食用。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製造業者愛注意!小心漂白劑、黃麴毒素超標

 歷年來,依據食藥署所做的農產品稽核結果,醃漬蔬果之違規事項多為漂白劑、防腐劑添加過量;花生製品則為黃麴毒素超標。為確保民眾食用安全,業者應注意哪些事項?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醃漬蔬果,善用鹽度計、二氧化硫檢測片

    食藥署在稽查農產品時,常遇見的問題就是業者沒有依法使用漂白劑及防腐劑並符合劑量規定,導致超標而不自覺。

    食藥署呼籲,業者應確實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相關法規,製作出讓民眾安心、安全的好產品。製程如使用食品添加物,也應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做到專人、專冊及專櫃的「三專」管理,包括由專人詳細記錄食品添加物的許可字號、進貨量、使用量及存量等,並於製程投料時建立重複檢核程序,確實記錄添加物用量,確保符合法規限量規定,並將相關紀錄保存至少5年。

    建議業者可改採冷藏流通販售,以減少添加物使用需求,並善用鹽度計、二氧化硫檢測片等簡易儀器或配備,以管控衛生安全及落實自主品管。

高溫環境,花生製品恐有黃麴毒素污染疑慮

    抽查時依據「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發現市售花生粉、花生糖為最容易黃麴毒素超標的不合格食品。原因為臺灣氣候高溫潮濕,容易孳長黴菌,可能導致黃麴毒素污染,而黃麴毒素耐高溫,需加熱至237~306°C才會分解,若未妥善保存,難以一般烹煮方式或加工製程去除,易有黃麴毒素超標問題。

    食藥署呼籲,業者應加強供應商及倉儲管理,注重原料驗收與自主檢驗措施,以確保原料與成品符合規定。另外,貯存環境應保持乾燥通風,避免受潮,或存放冷藏以減少黴菌生長。建議溫度應控制於20℃以下、相對濕度50%以下,並以完整包裝且冷藏流通販售,可有效降低黃麴毒素產生。

    食藥署也呼籲,民眾挑選醃漬蔬果或花生製品時,應優先向信譽佳、衛生管理良好之店家購買,一同為自己的安全健康把關。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尋「蜜」!我買的是蜂蜜還是糖漿?!

     炎炎夏日,清涼的蜂蜜水不僅止渴又健康,但想要在家自製一杯蜂蜜水,當然得先選購一罐蜂蜜!不過,您買到的產品到底是純蜂蜜?還是含有糖漿呢?民眾該如何從蜂蜜產品的外包裝與標示來挑選?別擔心!衛福部為加強蜂蜜類產品管理,已於111511日公告訂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規定」。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品名標示有規範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應依其所含蜂蜜量的多寡來標示產品品名。只有僅含蜂蜜成分的產品,品名才可標示為「蜂蜜」、「純蜂蜜」、「100%蜂蜜」。

    蜂蜜含量達60%以上,例如有添加糖(糖漿)的產品,品名應標示「加糖蜂蜜」字樣;如有添加糖(糖漿)以外的其他原料,則品名應標示「調製蜂蜜」或「含○○蜂蜜」字樣。例如:產品蜂蜜含量70%,並添加檸檬濃縮汁,則品名應標示「含檸檬蜂蜜」或「調製蜂蜜」。

    蜂蜜含量未達60%的產品,品名應標示「蜂蜜風味」或「蜂蜜口味」。此外,未添加蜂蜜的糖漿產品,品名就不得標示「蜂蜜」字樣。

蜂蜜標示新規定!原料、原產地要注意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如有混合來自不同產地的蜂蜜,就必須依照蜂蜜含量的多寡,來依序標示「蜂蜜原料原產地」,例如:「本產品蜂蜜來源:泰國、台灣」。

    11271日起(以產製日期為準),將實施蜂蜜標示新規定,屆時市售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若有標示不完整之情節,可處新臺幣3萬元~300萬元罰鍰;若產品標示「純蜂蜜」,實際上卻不是只含蜂蜜原料,就涉及標示不實,可處新臺幣4萬元~400萬元罰鍰,並限期回收改正。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應依其實際所使用之原料如實標示,提供清楚明確資訊,以利消費者選購參考。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夏季冰品夯!食藥署教您安心選購降暑氣

   炎炎夏日,看到大排長龍的冰店或是季節限定的冰品出現時,您的心裡是不是也在吶喊:「好想吃冰呀!」

   事實上,冰品、冰棒、冰塊及相關配料若保存不當,很容易造成微生物孳生,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瀉、嘔吐等情況。尤其當冷凍或冷藏保存控管不當、儲存時間過長、儲存的容器及環境衛生不佳或是水質受污染、製作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製作器具不整潔等,都可能造成飲食危機。

選購前,留意現場環境與操作人員

   為了讓民眾食在安心,近年來,衛生機關積極查核冰品相關販賣業者的作業衛生,例如:現場製作人員衛生措施、製造場所的環境衛生及冰品保存方式等。食藥署提醒,冰品相關販賣業者也應落實自主管理,例如:多留意冷凍冰箱溫度需維持在標準範圍內(-18℃以下);作業區環境、設備及器具需保持清潔;食材放置時需離地,倉儲作業應遵行先進先出原則。此外,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從業人員,工作時應穿戴整潔之工作衣帽及戴口罩;手部應經常保持清潔,工作前或手部受污染時,依正確步驟洗手,也不得留指甲、塗指甲油與配戴飾品。

食藥署叮嚀,民眾購買冰品時,應注意下列四點原則,才能讓您安心呷冰過一夏!

(1)先至食品藥物業者登錄平台查詢,確認店家有沒有完成食品業者登錄。

(2)注意現場工作人員與環境,確認製備過程、作業環境、器具及盛裝容器是否保持清潔。

(3)民眾購買包裝冰品(例如冰棒、霜淇淋)時,應檢查包裝及標示內容是否完整。

(4)選購後的冰品要儘速食用完畢或放入冰箱保存,才可以防止細菌孳生。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砧板種類大不同!食藥署教您認識四大材質

     民眾應該如何挑選砧板?莊培梃助理教授建議,民眾可依據廚房流理臺面的大小,挑選大小合適的砧板,操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至於不同材質的砧板各有其特性,使用與維護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以下就四大類材質加以說明:

⑴木頭砧板:材質較厚重,適合剁切生肉。木頭砧板較不容易造成刀具損傷,但容易吸水、發霉,需注意絕對不可長時間泡水,以免吸水後形成讓細菌孳長的環境。

⑵塑膠砧板:較為輕薄、平價,有不同顏色可供選擇,但較容易留下刀痕,若損傷嚴重即須更換,不可繼續使用。莊培梃助理教授特別提醒,高溫、高油食物都不可直接放上塑膠砧板切,以免超過耐熱溫度。

⑶玻璃砧板:不容易附著氣味、較耐高溫,但容易使刀具變鈍,且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小心。

⑷不銹鋼砧板:近年來常見的新材質,表面光滑、不容易留刀痕,方便清洗與保養,但容易造成刀具磨損,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留意安全操作的問題。

    莊培梃助理教授提醒,若砧板已經有明顯刀痕、變色、發霉時,就一定要即刻更換新砧板,以免病原性微生物存在、附著於食物上,造成食品中毒。若常用但無明顯外觀變化,也建議使用2-3年就需更換。

    食藥署叮嚀,無論任何材質的砧板,使用後都應立即清潔乾淨、風乾,並依照不同材質的砧板特性正確使用,也可幫助自己把關居家食安,飲食生活更愉快。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如何維持砧板清潔?魔鬼藏在細節裡

     砧板是家中廚房的必備用品,功能單純,但若使用與清潔不當導致細菌孳生,可能會成為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教大家砧板的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

◎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正確清潔

    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生食與熟食應該使用不同砧板,且用後立刻仔細清潔。他建議家中最少準備兩塊砧板:一個專門切生肉等生食,另一個專門切熟食,例如熟滷味等食品,避免生食上的微生物因交叉污染傳到熟食,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果會更好。生熟食的砧板可以做標記,或直接以不同顏色砧板分別,方便自己與家人辨認。

◎砧板應避免鋼刷與滾燙熱水

    砧板使用後須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孳長。清洗時以洗碗精、沙拉脫等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以防刮痕損傷,也不可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否則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

    砧板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若想額外對砧板施行消毒,可以用75%酒精或200 ppm的漂白水(以市售5%漂白水為例,可將40mL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調配)消毒,避免消毒液殘留砧板而污染食材。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滑溜溜的銀耳湯,真的能補到妳的膠原蛋白嗎?

     濃郁滑溜的銀耳湯是許多女性的最愛,許多人認為它富含「膠原蛋白」,不僅能養顏美容,對於皮膚、骨骼也大有益處!然而,食用銀耳真的可以補充身體裡的「膠原蛋白」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李瑄妮營養師來為民眾進一步說明。

    李瑄妮營養師指出,銀耳屬於蔬菜類中的菇類,脂肪與蛋白質含量不高,卻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許多人以為銀耳含大量的膠原蛋白,實際上,膠原蛋白多存在於動物中,植物不含膠原蛋白,那滑溜的口感其實就是多醣體!多醣體屬於水溶性纖維,能吸收水分、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同時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

均衡飲食,才是合成膠原蛋白的王道

    李瑄妮營養師進一步說明,膠原蛋白就像膠水,可以支撐著身體結構,但是當年紀越大、膠原蛋白流失越多,最明顯的就是皮膚缺乏彈性、膝蓋軟骨也隨之退化。

    對於想補充膠原蛋白的民眾,李瑄妮營養師說,豬腳、蹄膀、魚皮、軟骨等動物性食物含膠原蛋白較多,但是,過量很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加上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進入腸道後會先分解成較小的胺基酸,當人體要合成膠原蛋白時,還必須仰賴甘胺酸、脯胺酸、羥脯氨酸以及維生素C、鋅、銅等幫助才能合成。因此,營養師建議,除了魚皮、軟骨之外,應多攝取豆類、魚類等優質蛋白質,加上豐富多元的蔬菜、水果、堅果等,均衡飲食對膠原蛋白的合成更有幫助。

    營養師叮嚀,當人體的自由基過多時,膠原蛋白很容易流失!因此,少吃油炸品與加工品,可減少身體發炎的機會;食藥署也提醒,日常生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均衡的營養,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減緩膠原蛋白的流失,讓皮膚與骨骼維持在最佳狀態。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五大秘訣,讓您遠離沙門氏桿菌

    現代人追求健康,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像是能做出千變萬化料理的雞蛋,就廣為民眾喜愛。但是,容易污染雞蛋和禽肉的沙門氏桿菌,廣泛存在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應該如何避免沙門氏桿菌的孳長,確保飲食的健康呢?就讓食藥署帶您一起來了解吧!

未經高溫烹調者易有風險

    當我們未確實把食材清洗乾淨、未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或烹調時未徹底加熱,沙門氏桿菌就有可能在食品中孳長。而提拉米蘇、慕斯蛋糕及美乃滋等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食品,如果使用受沙門氏桿菌污染的雞蛋,就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的情形,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及頭痛等症狀,約持續47天,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為嚴重,且容易因為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吃生蛋要注意,可選擇品質良好者或殺菌液蛋

    想要預防沙門氏桿菌污染,應經常用肥皂洗手,並將食品徹底加熱煮熟。注意食材清潔、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餐點真的要使用生蛋時,要選擇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或殺菌液蛋;另外也要記得防止病媒入侵調理場所。若有身體不適的症狀,應避免接觸食品,以免食品受到污染。

    想要安心享用美味又營養的料理,必須掌握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口訣: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訊,歡迎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查詢;也歡迎追蹤臉書粉絲團「食用玩家」及食藥署官方LINE,獲得正確的食品中毒防治訊息。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醬油挑選學問大?一樣黑矸仔,製程大不同!

     醬油,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默默挑動味蕾的重要角色,無論是麵食、炒飯、蒸蛋、滷肉、醃肉……等,許多料理都會以醬油作為佐料,藉以襯出食物風味與層次。然而,我們天天吃的醬油,究竟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又該如何挑選呢?就讓食藥署擔任醬油導遊,帶您走入醬油園區,一窺醬油製程標示中的奧秘吧!

    「黑矸仔裝豆油」是我們常聽到的閩南語俗諺,但醬油真的無法分辨差異嗎?事實上,醬油可以依照製程,分成水解醬油、速成醬油、混合(調和)醬油及釀造醬油。為了讓消費者可以由外包裝標示,明確得知所購買的醬油資訊,並依需求做選擇,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公告「包裝醬油製程標示之規定」,醬油產品應於包裝明顯處依其製程標示「水解」、「速成」、「混合(調合)」或「釀造」字樣。

醬油大解密,不同製程藏玄機

    一般來說,「水解醬油」是以大豆等含植物性蛋白質原料,經過酸或酵素水解過程後再調味,未經發酵製成。「速成醬油」是以大豆等含植物性蛋白質原料,經過酸或酵素水解,再經發酵後製成。「混合(調和)醬油」則是混合任兩種醬油製成。「釀造醬油」是以大豆等含植物性蛋白質原料,經過長時間製麴發酵而成,且其總氮量須達每100毫升0.8公克以上(黑豆醬油之總氮量達則是每100毫升0.5公克以上)。

    食藥署強調,如果醬油的總氮量未符合規定,就不能標示「釀造」字樣,否則就涉及標示不實,得處新台幣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且必須限期回收改正。目前市場上販售的醬油多以釀造醬油為主,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觀察、選購。

食藥署層層把關,選購醬油好安心

    衛福部於108722日修正「醬油製品之食品製造業者良好衛生作業指引」,納入果糖酸為生產製程之管控指標,強化業者自主管理。此外,為避免醬油製程中使用的脫脂黃豆,因殘存微量油脂,在酸加熱水解作用下,可能產生3-單氯丙二醇(3-MCPD),衛福部規定自11011日起,醬油及以醬油為主調製而成的調味製品,其3-MCPD限量必須在0.3 mg/kg以下。

    為了確保市售醬油產品的衛生安全,以及標示的正確性,食藥署持續透過稽查及抽驗專案來為民眾層層把關,希望讓每一位消費者能買得安心,食得安全!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藜麥紅似火,購存請看我

     近年來藜麥在市場上竄紅,主要就是它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膳食纖維,在歐美國家,更被視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與營養來源。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以推廣藜麥作物。

營養豐富臺灣藜,餐桌中的紅寶石

    食藥署分析,106年我國藜麥進口量達高峰900公噸,國內也種植臺灣藜,此屬藜麥之親緣品種,已正名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a)。它的色澤紅艷,每逢產季,霞光灑下甚是美麗。目前屏東、臺東等縣大力推廣臺灣藜種植,讓這個過去為原住民的特色作物,華麗轉身為火紅食材!餐盤中的點點臺灣藜,宛如紅寶石一般,不僅吸睛更增營養價值。

    事實上,藜麥不是麥,它屬於莧科-藜亞科植物,依現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是以糧食為供給目的之穀類產品。然而,臺灣氣候高溫潮濕,穀類從種植、收穫、貯存與運輸等階段,很容易因為溫、溼度管控不良,造成黴菌或真菌毒素孳生而污染食物。

    為維護民眾健康,近年來食藥署持續監測市售藜麥產品之真菌毒素污染,108110年共抽驗54件藜麥產品(包含國產24件與進口30),檢驗黃麴毒素、赭麴毒素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黴毒素等,結果均合格。

密封、乾燥或冷藏儲存,確保食用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藜麥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並認明外包裝標示;購買後應避免貯存於潮濕環境,可置於密封罐、袋內,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並儘早食用完畢。若產品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應立即捨棄,才能確保您的食用安全。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您吃的是鱈魚?還是油魚呢?

     不少民眾對於肉質鮮美的鱈魚情有獨鍾,但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鱈魚產品,到底哪些才是真的鱈魚呢?為了讓鱈魚的消費資訊更透明,食藥署已規定唯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例如大西洋鱈、大頭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及黃線狹鱈等,而市售圓鱈(俗稱智利海鱸)、扁鱈(俗稱大比目魚)非屬「鱈形目」,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併列標示,以利消費者正確選購。

留意產品標示,避免混淆油魚與鱈魚

    除此之外,油魚也是常和「鱈魚」混用的魚種,它屬於帶鰆科魚類,常見熱帶和溫帶海洋,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含有人體無法分解吸收的蠟酯,對於消化功能不佳的民眾,多食會有放油屁、解油便等腸胃不適症狀。雖然國內沒有禁食油魚,但業者若以油魚冒充鱈魚販售,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相關規定。

    一般民眾在購買鱈魚商品時,其實不容易從外型加以分辨!因此,提醒民眾購買時多留意產品標示,正確識別魚種,才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目前食藥署已建立常見鱈屬魚類及圓鱈、扁鱈之相關檢驗方法,相關資訊可查詢本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建議檢驗方法。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農藥殘留怎麼驗?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告訴您

    無論是傳統市場或是超市,貨架上總有琳琅滿目的蔬果,但在選購時,您是否擔心蔬果上有農藥殘留呢?其實,不只人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加上不同作物、天氣、環境及病蟲害等,植物會生不同的病,各式各樣的農藥也因此誕生。農民合理的使用農藥且符合政府制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可解決作物生病的情形,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等,讓民眾能安心食用。

多重殘留分析,快速有效的檢驗方法

    至於我們如何得知貨架上的蔬果是否符合「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呢?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因應法規、邊境及後市場監測、業者自主管理等需求,參考國際間常用的農藥檢驗技術,開發「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此方法兼具快速、簡易、環保、穩定及操作安全的特性,可應用在蔬果、穀類、乾豆類及茶類檢體,透過質譜分析技術於短時間內獲得專一性高及靈敏度佳的檢驗結果。殘留農藥多重檢驗方法所能檢驗的農藥品項數逐年增加,由民國94年檢驗79項,至今已大幅成長至410項。針對其他物理化學性質比較特殊的農藥,食藥署也開發小型多重或單一檢驗方法,以保障民眾食用安全。

     若民眾想進一步了解食品農藥殘留檢驗方法,歡迎上食藥署官網查詢(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此外,官網上亦設置英文版檢驗方法專區,供各界查詢參考。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美食送到家!超強食安撇步底加啦!

    近年來美食外送平台崛起,消費者只要透過行動裝置,就可輕鬆訂購各種美食!美食外送平台提供忙碌的現代人更多元的購買方式,尤其COVID-19疫情爆發後,民眾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機會大增。此次食藥署針對消費者、外送員及餐廳業者三大族群,調查使用美食外送平台的訂餐經驗,進一步瞭解民眾於疫情前、後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的習慣及食安識能。

    研究顯示,國人常透過外送平台點餐的前四名為:熱食米類或麥類複合食品、手搖飲料、熱食肉品類、湯品類。疫情期間,使用外送平台的頻率顯著增加,消費者也改變取餐方式,改用無接觸送餐,且外送員於疫情後清潔外送箱的頻率顯著增加。受訪的三大族群對於餐點送達溫度、餐點的包裝容器具合適性和完整性,以及關注餐點衛生安全、個人衛生習慣等食安識能普遍良好。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食用,食藥署也已訂定「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協助外送平台業者能提供美味又安全的餐點。

在家享美食?五大重點記下來

    網路上的美食琳琅滿目,民眾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提出五大重點:

⑴選擇有食品業者登錄字號之餐飲業者。

⑵選擇與所在處距離較近之餐飲業者,收到餐點儘快吃完,不可在室溫放太久,以避免微生物大量孳長引發食品中毒。

⑶疫情期間,可選擇無接觸取餐,減少和外送員接觸機會與時間,並請外送員將餐點離地放置,避免造成食品污染。

⑷選擇用心包裝餐點的業者,且於收到時檢查包裝是否完整。

⑸若收到餐點有異常(傾倒、異物或酸敗)情形,立即回報外送平台業者。

    相信只要牢記五大重點,您就可安心上網點餐,舒適地在家等待美食送上門!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東方起司「豆腐乳」,學會挑選祕訣三步驟!

     你喜歡豆腐乳嗎?擁有「東方起司」美稱的豆腐乳,鹹香又帶有獨特風味,堪稱是搭配稀飯的最佳良伴,也是豆乳雞、腐乳空心菜等料理的靈魂佐料。如此獨特的食物究竟是如何製作?又該如何判別品質好壞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建利助理教授,與民眾分享豆腐乳的小知識!

◎鹽漬與發酵,造就豆腐乳的獨特風味

    陳老師指出,傳統豆腐乳的製作方法是先將板豆腐沾鹽,再經過重壓、脱去水分製成腐乳塊,接著與麴菌、毛黴菌、米酒、香辛料、紅麴或水果等材料混合後,靜置發酵而成。

    豆腐乳的獨特風味來自食材本身與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物質,因為各廠商有不同的發酵菌種與食材配方,使得各家豆腐乳的風味迥異,例如添加鳳梨等蔬果,除了腐乳本身的香味外,蔬果中的酵素也會水解豆腐,使得風味更加豐富。

豆腐乳品質如何確認?123檢查

    豆腐乳的品質該如何辨別?陳老師建議3步驟:123檢查,「聞」是打開豆腐乳時先聞一聞,應是自然豆香與調味料香,而不是酸敗、腐敗的臭味;「看」是指豆腐乳醬汁必須澄清可看見腐乳塊,表面不能有發霉或菌膜;「檢查」是指每塊豆腐乳之間不能有沾黏、發霉的現象,若有則表示豆腐乳已經腐敗。

    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豆腐乳的鹽份高、水活性低,因此在未開罐時可以在室溫下長期存放,若開罐後則務必冷藏保存,並且儘快食用完畢,以確保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