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製造業者愛注意!小心漂白劑、黃麴毒素超標

 歷年來,依據食藥署所做的農產品稽核結果,醃漬蔬果之違規事項多為漂白劑、防腐劑添加過量;花生製品則為黃麴毒素超標。為確保民眾食用安全,業者應注意哪些事項?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醃漬蔬果,善用鹽度計、二氧化硫檢測片

    食藥署在稽查農產品時,常遇見的問題就是業者沒有依法使用漂白劑及防腐劑並符合劑量規定,導致超標而不自覺。

    食藥署呼籲,業者應確實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相關法規,製作出讓民眾安心、安全的好產品。製程如使用食品添加物,也應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做到專人、專冊及專櫃的「三專」管理,包括由專人詳細記錄食品添加物的許可字號、進貨量、使用量及存量等,並於製程投料時建立重複檢核程序,確實記錄添加物用量,確保符合法規限量規定,並將相關紀錄保存至少5年。

    建議業者可改採冷藏流通販售,以減少添加物使用需求,並善用鹽度計、二氧化硫檢測片等簡易儀器或配備,以管控衛生安全及落實自主品管。

高溫環境,花生製品恐有黃麴毒素污染疑慮

    抽查時依據「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發現市售花生粉、花生糖為最容易黃麴毒素超標的不合格食品。原因為臺灣氣候高溫潮濕,容易孳長黴菌,可能導致黃麴毒素污染,而黃麴毒素耐高溫,需加熱至237~306°C才會分解,若未妥善保存,難以一般烹煮方式或加工製程去除,易有黃麴毒素超標問題。

    食藥署呼籲,業者應加強供應商及倉儲管理,注重原料驗收與自主檢驗措施,以確保原料與成品符合規定。另外,貯存環境應保持乾燥通風,避免受潮,或存放冷藏以減少黴菌生長。建議溫度應控制於20℃以下、相對濕度50%以下,並以完整包裝且冷藏流通販售,可有效降低黃麴毒素產生。

    食藥署也呼籲,民眾挑選醃漬蔬果或花生製品時,應優先向信譽佳、衛生管理良好之店家購買,一同為自己的安全健康把關。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尋「蜜」!我買的是蜂蜜還是糖漿?!

     炎炎夏日,清涼的蜂蜜水不僅止渴又健康,但想要在家自製一杯蜂蜜水,當然得先選購一罐蜂蜜!不過,您買到的產品到底是純蜂蜜?還是含有糖漿呢?民眾該如何從蜂蜜產品的外包裝與標示來挑選?別擔心!衛福部為加強蜂蜜類產品管理,已於111511日公告訂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規定」。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品名標示有規範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應依其所含蜂蜜量的多寡來標示產品品名。只有僅含蜂蜜成分的產品,品名才可標示為「蜂蜜」、「純蜂蜜」、「100%蜂蜜」。

    蜂蜜含量達60%以上,例如有添加糖(糖漿)的產品,品名應標示「加糖蜂蜜」字樣;如有添加糖(糖漿)以外的其他原料,則品名應標示「調製蜂蜜」或「含○○蜂蜜」字樣。例如:產品蜂蜜含量70%,並添加檸檬濃縮汁,則品名應標示「含檸檬蜂蜜」或「調製蜂蜜」。

    蜂蜜含量未達60%的產品,品名應標示「蜂蜜風味」或「蜂蜜口味」。此外,未添加蜂蜜的糖漿產品,品名就不得標示「蜂蜜」字樣。

蜂蜜標示新規定!原料、原產地要注意

    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如有混合來自不同產地的蜂蜜,就必須依照蜂蜜含量的多寡,來依序標示「蜂蜜原料原產地」,例如:「本產品蜂蜜來源:泰國、台灣」。

    11271日起(以產製日期為準),將實施蜂蜜標示新規定,屆時市售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若有標示不完整之情節,可處新臺幣3萬元~300萬元罰鍰;若產品標示「純蜂蜜」,實際上卻不是只含蜂蜜原料,就涉及標示不實,可處新臺幣4萬元~400萬元罰鍰,並限期回收改正。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應依其實際所使用之原料如實標示,提供清楚明確資訊,以利消費者選購參考。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夏季冰品夯!食藥署教您安心選購降暑氣

   炎炎夏日,看到大排長龍的冰店或是季節限定的冰品出現時,您的心裡是不是也在吶喊:「好想吃冰呀!」

   事實上,冰品、冰棒、冰塊及相關配料若保存不當,很容易造成微生物孳生,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瀉、嘔吐等情況。尤其當冷凍或冷藏保存控管不當、儲存時間過長、儲存的容器及環境衛生不佳或是水質受污染、製作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製作器具不整潔等,都可能造成飲食危機。

選購前,留意現場環境與操作人員

   為了讓民眾食在安心,近年來,衛生機關積極查核冰品相關販賣業者的作業衛生,例如:現場製作人員衛生措施、製造場所的環境衛生及冰品保存方式等。食藥署提醒,冰品相關販賣業者也應落實自主管理,例如:多留意冷凍冰箱溫度需維持在標準範圍內(-18℃以下);作業區環境、設備及器具需保持清潔;食材放置時需離地,倉儲作業應遵行先進先出原則。此外,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從業人員,工作時應穿戴整潔之工作衣帽及戴口罩;手部應經常保持清潔,工作前或手部受污染時,依正確步驟洗手,也不得留指甲、塗指甲油與配戴飾品。

食藥署叮嚀,民眾購買冰品時,應注意下列四點原則,才能讓您安心呷冰過一夏!

(1)先至食品藥物業者登錄平台查詢,確認店家有沒有完成食品業者登錄。

(2)注意現場工作人員與環境,確認製備過程、作業環境、器具及盛裝容器是否保持清潔。

(3)民眾購買包裝冰品(例如冰棒、霜淇淋)時,應檢查包裝及標示內容是否完整。

(4)選購後的冰品要儘速食用完畢或放入冰箱保存,才可以防止細菌孳生。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砧板種類大不同!食藥署教您認識四大材質

     民眾應該如何挑選砧板?莊培梃助理教授建議,民眾可依據廚房流理臺面的大小,挑選大小合適的砧板,操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至於不同材質的砧板各有其特性,使用與維護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以下就四大類材質加以說明:

⑴木頭砧板:材質較厚重,適合剁切生肉。木頭砧板較不容易造成刀具損傷,但容易吸水、發霉,需注意絕對不可長時間泡水,以免吸水後形成讓細菌孳長的環境。

⑵塑膠砧板:較為輕薄、平價,有不同顏色可供選擇,但較容易留下刀痕,若損傷嚴重即須更換,不可繼續使用。莊培梃助理教授特別提醒,高溫、高油食物都不可直接放上塑膠砧板切,以免超過耐熱溫度。

⑶玻璃砧板:不容易附著氣味、較耐高溫,但容易使刀具變鈍,且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小心。

⑷不銹鋼砧板:近年來常見的新材質,表面光滑、不容易留刀痕,方便清洗與保養,但容易造成刀具磨損,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留意安全操作的問題。

    莊培梃助理教授提醒,若砧板已經有明顯刀痕、變色、發霉時,就一定要即刻更換新砧板,以免病原性微生物存在、附著於食物上,造成食品中毒。若常用但無明顯外觀變化,也建議使用2-3年就需更換。

    食藥署叮嚀,無論任何材質的砧板,使用後都應立即清潔乾淨、風乾,並依照不同材質的砧板特性正確使用,也可幫助自己把關居家食安,飲食生活更愉快。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如何維持砧板清潔?魔鬼藏在細節裡

     砧板是家中廚房的必備用品,功能單純,但若使用與清潔不當導致細菌孳生,可能會成為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教大家砧板的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

◎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正確清潔

    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生食與熟食應該使用不同砧板,且用後立刻仔細清潔。他建議家中最少準備兩塊砧板:一個專門切生肉等生食,另一個專門切熟食,例如熟滷味等食品,避免生食上的微生物因交叉污染傳到熟食,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果會更好。生熟食的砧板可以做標記,或直接以不同顏色砧板分別,方便自己與家人辨認。

◎砧板應避免鋼刷與滾燙熱水

    砧板使用後須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孳長。清洗時以洗碗精、沙拉脫等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以防刮痕損傷,也不可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否則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

    砧板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若想額外對砧板施行消毒,可以用75%酒精或200 ppm的漂白水(以市售5%漂白水為例,可將40mL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調配)消毒,避免消毒液殘留砧板而污染食材。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滑溜溜的銀耳湯,真的能補到妳的膠原蛋白嗎?

     濃郁滑溜的銀耳湯是許多女性的最愛,許多人認為它富含「膠原蛋白」,不僅能養顏美容,對於皮膚、骨骼也大有益處!然而,食用銀耳真的可以補充身體裡的「膠原蛋白」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李瑄妮營養師來為民眾進一步說明。

    李瑄妮營養師指出,銀耳屬於蔬菜類中的菇類,脂肪與蛋白質含量不高,卻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許多人以為銀耳含大量的膠原蛋白,實際上,膠原蛋白多存在於動物中,植物不含膠原蛋白,那滑溜的口感其實就是多醣體!多醣體屬於水溶性纖維,能吸收水分、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同時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

均衡飲食,才是合成膠原蛋白的王道

    李瑄妮營養師進一步說明,膠原蛋白就像膠水,可以支撐著身體結構,但是當年紀越大、膠原蛋白流失越多,最明顯的就是皮膚缺乏彈性、膝蓋軟骨也隨之退化。

    對於想補充膠原蛋白的民眾,李瑄妮營養師說,豬腳、蹄膀、魚皮、軟骨等動物性食物含膠原蛋白較多,但是,過量很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加上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進入腸道後會先分解成較小的胺基酸,當人體要合成膠原蛋白時,還必須仰賴甘胺酸、脯胺酸、羥脯氨酸以及維生素C、鋅、銅等幫助才能合成。因此,營養師建議,除了魚皮、軟骨之外,應多攝取豆類、魚類等優質蛋白質,加上豐富多元的蔬菜、水果、堅果等,均衡飲食對膠原蛋白的合成更有幫助。

    營養師叮嚀,當人體的自由基過多時,膠原蛋白很容易流失!因此,少吃油炸品與加工品,可減少身體發炎的機會;食藥署也提醒,日常生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均衡的營養,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減緩膠原蛋白的流失,讓皮膚與骨骼維持在最佳狀態。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五大秘訣,讓您遠離沙門氏桿菌

    現代人追求健康,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像是能做出千變萬化料理的雞蛋,就廣為民眾喜愛。但是,容易污染雞蛋和禽肉的沙門氏桿菌,廣泛存在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應該如何避免沙門氏桿菌的孳長,確保飲食的健康呢?就讓食藥署帶您一起來了解吧!

未經高溫烹調者易有風險

    當我們未確實把食材清洗乾淨、未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或烹調時未徹底加熱,沙門氏桿菌就有可能在食品中孳長。而提拉米蘇、慕斯蛋糕及美乃滋等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食品,如果使用受沙門氏桿菌污染的雞蛋,就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的情形,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及頭痛等症狀,約持續47天,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為嚴重,且容易因為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吃生蛋要注意,可選擇品質良好者或殺菌液蛋

    想要預防沙門氏桿菌污染,應經常用肥皂洗手,並將食品徹底加熱煮熟。注意食材清潔、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餐點真的要使用生蛋時,要選擇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或殺菌液蛋;另外也要記得防止病媒入侵調理場所。若有身體不適的症狀,應避免接觸食品,以免食品受到污染。

    想要安心享用美味又營養的料理,必須掌握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口訣: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訊,歡迎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查詢;也歡迎追蹤臉書粉絲團「食用玩家」及食藥署官方LINE,獲得正確的食品中毒防治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