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什麼是罐頭食品?


鮪魚罐、醬油、煉乳、罐裝奶粉、還有加熱3分鐘即可食用的袋裝紅燒肉,您知道哪些是屬於「罐頭食品」嗎?有些外觀看起來不像是罐頭的產品,其實也是罐頭食品喔!食藥署在此為您細說分明。
    罐頭食品是利用高溫高壓,殺死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微生物,或降低其危害,並藉著密封緊閉的環境,防止外界微生物再度汙染,所以罐頭食品能在室溫下長期保存。因此罐頭食品是必須有足夠的殺菌條件,使微生物不再繁殖;裝在完全密閉的容器,使外界的微生物無法入內。
隨著產業及科技的發展,罐頭食品的容器已不限於傳統的金屬罐,凡是具備不透氣、不透水的密閉特性,如:玻璃、殺菌軟袋等,皆可做為罐頭食品的包裝容器。經過高熱殺菌且完全密封的鮪魚罐、玉米罐、菜心、泡麵裡的牛肉袋,都屬於罐頭食品。
    但有些看起來像是罐頭食品的罐裝產品,並不是罐頭食品,有些是沒有高溫高壓殺菌,但密封保存者,如:罐裝肉鬆、罐裝奶粉等,這些產品能長久保存,主要是利用低水活性的特性,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
    食藥署提醒,當您選購罐頭食品時,如果金屬罐有凹陷、撞傷、裂損或生鏽,表示罐頭容器密封環境已經不完全,或是上蓋呈現膨脹狀態,表示可能已受到微生物入侵,或者容器腐蝕並與內容物反應導致產氣。至於玻璃罐頭食品的內容物清楚可見,但卻容易破損,選購時除了注意罐身是否破損外,更應注意瓶蓋是否密閉或呈現膨脹狀態。而殺菌軟袋的罐頭食品,亦需留意是否有內容物滲漏,或不正常膨脹的現象。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炸薯條、煎薯餅、薯泥沙拉、醋溜馬鈴薯,都是大家經常食用的食材,但也曾有新聞報導「綠薯條」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食藥署說明馬鈴薯變綠是因為光照生成葉綠素所致,雖然光照也會導致配醣生物鹼的累積,但兩者是不同且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無法僅由馬鈴薯外觀變綠的現象,判斷配醣生物鹼的含量,所以大家不必因為馬鈴薯產品有些微變綠而感到恐慌。
    「茄鹼」又稱「龍葵鹼」,是配醣生物鹼的一種,是植物自然防禦機制,植物利用此類物質避免動物、昆蟲及真菌的危害。新鮮的馬鈴薯即含有配醣生物鹼;發芽、儲放於光照環境下的馬鈴薯,其配醣生物鹼含量會大量上升衛福部於10758日公告並於10811日起實施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的限量200 mg/kg,與先進國家一致,讓食品業者有可以依循的標準。
    關於保存馬鈴薯的最佳方式,可儲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光照,以免發芽導致茄鹼含量提高,食用前最好去皮,可降低攝取茄鹼的含量喔。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咖啡因迷思解惑


每人每天該喝幾杯咖啡才好?對此說法眾說紛紜,自稱「咖啡重度飲用者」的營養師、大專院校講師林世航強調:「只要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也就是每天最多喝1~3杯的咖啡量,再依自己體質及感受適量調整,就不用擔心了!」
喝咖啡三迷思
   
很多人對咖啡又愛又怕,原因大多來自於錯誤的認知,林世航特地戳破三大咖啡迷思,並彙整出客觀的建議:
迷思一:喝咖啡能提神?
   
「從生理機制來看,喝咖啡不是提神,而是睡不著!」林世航指出,咖啡因的確會影響與生理時鐘有關的激素,但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皆不同,有人喝咖啡之後會睡不著,但也有人照睡不誤,「每個人應當依自己的體質適量飲用咖啡。」
建議 咖啡因代謝時間大約8小時,且因人而異。若擔心晚上睡不著,過了中午後,就不要再喝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及飲品,或可挑選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
迷思二:喝咖啡會有戒斷症?
   
「是真的!但前提是重度過量飲用咖啡的人。」林世航指出,重度過量飲用咖啡者,一旦停飲咖啡,很容易出現頭痛和手抖的戒斷症狀,但只需2周就能大幅緩解。
建議 喝咖啡適量就好,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
迷思三:孕婦不能喝咖啡?
「根據資料顯示,早期胚胎不穩定時,若孕婦過量飲用咖啡,咖啡因攝取量和增加流產率呈正比關係。」林世航舉實證說明,至於坊間流傳咖啡恐導致胎兒畸形的說法,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咖啡因和胎兒畸形尚無直接關聯。
建議 每個人體質不同,孕婦能否喝咖啡,以及懷孕期間的咖啡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
友善標示:紅、黃、綠
    「任何食品適量、不過量,才是健康的王道。」林世航建議,若您覺得「適量」很難理解,可參考咖啡店裡的紅、黃、綠咖啡因標示,作為衡量指標,再依據自己的體質調整,就能找出自己每日適合飲用的咖啡杯數。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於104720日公告規定具營業登記之連鎖飲料業、連鎖便利商店業及連鎖速食業之現場調製咖啡飲料應以符號或圖樣標示紅黃綠區分咖啡因含量。
紅色代表  咖啡因 201毫克/
黃色代表  咖啡因 101-200毫克/
綠色代表  咖啡因 100毫克/
消費者可依據業者的咖啡因標示選擇咖啡品項,或調整飲用杯數,避免過量飲用,夜不成眠。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含糖資訊全都露 飲食輕鬆選


喝下一杯冰涼的手搖杯飲料消暑,您知道喝下多少熱量嗎?如果業者現場調製的飲料,未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和該糖所含的熱量,消費者只能憑味覺來選擇糖的添加量,很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對此,食藥署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若業者未依規定標示,可處以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的罰鍰,若是標示錯誤或不實,則可處以新台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
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作業指引
   
跟進歐美所採行的「醒目標示」措施,將熱量、飽和脂肪、糖、鈉,這4項與肥胖、慢性病有關的營養資訊,用簡易圖案標示於包裝的主展示面,幫助消費者做選擇。
健康食品限制添加精緻糖量規定
    參考WHO建議,精緻糖類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10%為限,針對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訂出含糖量的限制,若產品配方中依每日建議攝取量所額外添加糖逾25克(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每日糖上限二分之一),則不得申請為健康食品;若額外添加糖介於1725公克,其外包裝應加註「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〇〇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〇〇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食藥署已輔導健康食品減糖目前核可之有效許可證約375件,均符合規定。
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
    為了保護判斷力較弱的未滿12歲兒童,食藥署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冰品業者,在下午5時至晚上9時間,禁止於兒童頻道刊播廣告,並不得以取代正餐的表徵呈現,及禁止贈送玩具來做促銷,更針對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的食品作定義:脂肪量占熱量為總熱量30%以上、飽和脂肪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鈉含量每份400毫克以上、額外添加糖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認識重金屬檢測


重金屬是指密度大於 5 g/cm的金屬元素,對生物有明顯的毒性,其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會透過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傳播,或人為因素汙染食品,故為大部分食品檢測的項目。由於食品種類繁多,對於民眾會經常食用的食品種類,或是重金屬背景濃度較高的高風險食品,世界各國會優先訂定其重金屬限量標準。目前國內所發布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列入食品中重金屬的衛生規範項目有總砷、鉛、鎘、汞、錫、銅、銻、無機砷及甲基汞。
重金屬一般的檢測方式為利用強酸、強鹼及高溫,將食品中的有機物質分解,剩下無機物。再以酸性溶液將無機物回溶稀釋成液體,以儀器分析其中重金屬的總含量。但部分食品雖然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卻不會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如: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可能會經由攝食累積大量的汞,成為具有風險的食物來源。但事實上,這些魚類存在的大多數為無害的無機汞,而非有害的有機汞(如甲基汞)。有機汞會因為強酸、強鹼及高溫而分解成無機汞,以總量方式無法檢測出有機汞的真正含量,故目前發展出強度較低的酸與鹼,再以分離方式獲得特定的重金屬(如甲基汞和無機砷)的方法。
食藥署提醒,天然殘留的重金屬雖不可避免,但在食用蔬菜水果前,可用大量清水清洗,去除表面污染的重金屬。平日則均衡飲食,避免攝取來路不明的食物或單一食品,降低累積重金屬的風險。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防堵反式脂肪!


近年來大家一聽到反式脂肪就擔心不已,國際上也大肆討論其危害風險,但這個議題是如何開始,臺灣又如何應對呢?
反式脂肪起源
   
過去動物性油脂常因為含有膽固醇,易使血脂增高等因素,為人們所顧忌,但動物性脂肪的耐熱安定性、可塑性等,卻也讓人難以摒棄。後來人們透過將植物性油脂氫化的技術,得以製造出具有動物性油脂特性,又不具膽固醇的人造奶油,一時間氫化油脂在食品加工上被賦予了厚望。不過,氫化油脂的光環沒維持太久,因為「部分氫化」的加工方式,易產生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過去為了追求人造奶油柔軟的質地,常以部分氫化方式加工,但也因此易產生反式脂肪。而反式脂肪也被研究發現到具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除導致人體「壞膽固醇」含量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外,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其危害可能更甚動物性油脂。使得不完全氫化油脂從食品加工的新星,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
別碰不完全氫化油脂
   
在此之後,各國陸續規範氫化油脂的使用, 10771日,我國也正式禁止「不完全氫化油脂」使用於食品中,以減少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此外,目前也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亦可做為參考依據,更可有效避免反式脂肪的可能危害!
少用油、選好油
   
除了以營養標示辨別外,選擇適當的油脂也很重要。孫璐西表示,應盡量以高油酸含量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為優先選項。此外,在烹調時也應避免油溫過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在飲食油脂的攝取上超標。孫璐西提醒,除了選擇適當的油脂外,也應減少攝取油脂,避免食用油炸及烘焙等常含有高油脂或高糖份的食品,以減少健康的危害風險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避免微生物污染



美國和加拿大曾在201811月底,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
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
微生物成長要素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
pH
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
1、水活性越高,微生物越容易生長
   
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2pH值越低,越能抑制微生物
   
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
3、利用高溫加熱可殺滅微生物
   
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
整理冰箱不養菌
   
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與冰箱存放過多食品,影響降溫功能。在烹調餐點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外食也應慎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降低發生食品中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