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補強身 間隔服藥好過冬


    近來寒流來襲,喝一碗當歸鴨、十全藥燉排骨、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藥膳料理,都是補冬食材,透過中藥材的功效達到滋補、調整體質的目標。但別忘了是中藥也是「藥」,會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導致藥效過強或減弱,千萬別中西藥一同服用,才能避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喔!
    藥物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機制複雜且不易預測,常與民眾攝取「量」及「種類」相關。以藥膳中常見的當歸、人參、黃耆及芍藥,與治療三高及慢性疾病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使血糖或血壓難以控制;常用來入藥的薑,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品併用,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食藥署提醒食補前要注意下列事項,以免補出後遺症。
①清楚了解所服用的藥物及藥膳成分。
②了解特殊疾病應注意攝取的藥膳成分,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
③可以諮詢醫師、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食品或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需留意。
④適量食用,避免因藥膳或食品中過量成分而影響藥物作用或增加健康的負擔。
⑤吃完藥膳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再服用西藥。
⑥如果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即與醫師或藥師聯絡,及時求助。
只要掌握「詢問專業、了解成分、適量攝取」3原則,就能健康進補,安心過冬喔!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親子共學 多吃原型食物


    該如何讓孩子吃得安全又健康,又能兼顧菜餚的色、香、味、美?家長是孩子最好的飲食教育老師;而家裡的廚房和餐桌,就是理想的教室,只要耐心帶著孩子一起採買食材,多認識並接觸天然、原型食物(Whole food),就有機會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建議,家長們在逛市場時,可適時向孩子介紹當季、當地的食材;回家後可以一同洗菜、烹調、煮飯,讓孩子知道吃進肚子的食品是「從哪裡來、怎麼來」,並趁著親子共食的時光,逐一解說有關食材安全和吃法的知識。
    當您闔家外出用餐時,也可趁機教孩子留意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地板有沒有髒污積水、廚餘垃圾是否加蓋)、料理區域是否整齊(生熟食砧板是否混用、擦碗盤與桌面是否共用一條抹布)、工作人員衛生是否良好(是否穿戴工作衣帽、摸過錢的手是否直接接觸食材)、是否留意食材鍋具儲存(冷藏櫃溫度是否在攝氏07度間、食材鍋具是否直接放在地上),讓孩子建立判斷食品安全的能力。
為了保護孩童免於攝取過量含糖飲料及食品,食藥署也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及冰品業者,禁止在下午5時至9時於兒童頻道播放廣告。從1047月開始,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在原本的7項營養素外,增列強制標示糖含量;手搖飲料也得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及所含熱量,讓「糖」無所遁形。
    除了家庭教育、政府把關之外,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是孩子學習飲食教育的最佳場域,透過學校的潛移默化,讓飲食教育成為一個學生具備的「素養」。食藥署每年規劃「學校午餐稽查專案」,自107年起,就已稽查全台中小學自設廚房及供應學校午餐團膳的業者,涵蓋率達100%,藉此維護校園食安品質。食藥署將持續從源頭到市場稽查,建構一個從幼童到大人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的優質食品、安心消費環境。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物與毒物的距離



用手機掃描辨識野生菇蕈,吃了卻中毒?許多民眾誤食姑婆芋、綠褶菇而傷身,或聽信偏方傳言,任意食用俗稱減肥菜的守宮木、苦楝葉等植物導致中毒,甚至還有人用植物辨識APP後,卻仍吃到有毒的野生植物。
    一般民眾不易辨識野生植物或菇蕈,加上網路謠言滿天飛,容易讓人輕忽草木本植物仍有天然毒素的風險。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自行食用安全性不明的植物,萬一誤食不明原料或產品,出現身體不適時應迅速就醫,以免產生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同時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此外,隨著科技進步與貿易交流,有鑒於新興或利用非傳統供食部位的原料愈來愈多,若要供食品使用,都須經安全評估,確定食用不致造成健康危害。為確認其安全性,食藥署訂有「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該指引是規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的定義、申請程序及作業流程、安全性評估,須檢具的資料及申請書,詳細資訊可至網址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0811查詢,供食品業者遵循。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延長保存 不必全靠防腐劑



    「泡麵吃多會變成木乃伊」、「吃太多罐頭防腐劑會傷身」,這些傳言的誤會可大了!其實食物保存的方式很多元,例如:罐頭食品是用商業滅菌,透過加熱、殺菌等方法,使罐頭食品內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並利用密閉容器,使外來微生物無從入侵。泡麵則是透過油炸或烘乾方式去除水份,使麵體的水活性低於細菌生長最低需求,所以不需添加防腐劑,就能長久保存。
    微生物要有水分才能生長,而油炸或風乾等乾燥方式,能將水分帶走,減少微生物生長與腐敗的機率,有些脫水蔬菜與果乾、肉乾類等食品,也常如此保存。和糖漬品是利用透過滲透作用,使水分從食物中移到外界,而鹽或糖分子則滲入食物內部,降低水活性,減緩微生物孳長。
    微生物的生長受溫度影響,可透過加熱或冷凍的加工技術延長保存,例如擠出的生乳必須經由「加熱處理」來殺滅病原菌,而能長時間存放的冷凍食品,就是在食物鮮度良好時,利用極低的溫度快速把食品凍結藉由低溫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
    不論使用何種的加工方法或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物,民眾購買食品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包裝的完整性、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避免吃下過期腐敗的食品,影響健康。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炎炎夏日 慎防沙門氏桿菌


夏天高溫病菌容易滋長,若吃下半生不熟的食品,當心沙門氏桿菌等引起的食品中毒!近5年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47人感染沙門氏桿菌。主要是食入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禽畜肉類等。
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屬於人畜共通傳染。沙門氏桿菌有2,600多種型別,在全球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常居首位或第二位。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CDC)估計,全美平均每年約有120萬人感染沙門氏桿菌,導致2.3萬人留院。
日前媒體報導,一位主婦因為冰箱壞掉,把剩餘的食品拿給6歲的女兒吃,導致孩子感染沙門氏桿菌,因而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持續腹痛數日,須住院治療。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無論是居家飲食或出門外食,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引發腸胃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今年5月,美國官方發布一起攝食西瓜、哈蜜瓜、香瓜等截切水果感染沙門氏桿菌的食品中毒案調查報告,造成137人生病、38人住院。我國業者推出各式各樣的水果拼盤供消費者選購,業者和民眾應多留意,慎防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最好選擇完整的新鮮水果,裁切前要適當清洗,維持刀具、砧板等接觸器具的清潔及低溫保存成品,確保截切水果品質,並儘快吃完,以降低微生物危害的風險。
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
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食藥署提醒,食品調理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應防止病媒侵入;同時避免寵物接近調理及供餐場所;處理食材及進食前應徹底洗淨雙手;被病媒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聰明看標示 減糖少熱量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每4個學生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您知道嗎?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3~2016年針對國高中小學學生進行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率國小學童占28.4%,國中生占24.3%,高中生為25.8%,由於兒童肥胖可能會影響生長及心理發展,成年時也可能造成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不容輕忽。
    許多學童愛喝飲料、吃零食,如果攝取超過維持基礎生理和活動所需的熱量累積到7,700大卡,體重就會增加1公斤,以一杯700c.c.全糖去冰的珍珠奶茶(大約550大卡),搭配一包70公克的洋芋片(提供396大卡)為例,如果每天吃喝大約1個禮拜就會胖上1公斤,連續吃喝1個月就會胖4公斤。
除了控制熱量之外,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呼籲大家要多留意糖的攝取量。食品中的糖量增加,不僅增加了熱量,還稀釋了其他必需營養素含量。WHO建議將成人及兒童的每日游離糖攝取量降低至總熱量5%以下,若以60公斤的成人,每日所需熱量約2,000大卡,相當於不超過100大卡,即25公克的糖。
    食藥署提醒,想要藉由減少糖類和熱量攝取來維持健康體重,可以多利用食品、飲料提供的標示資訊,例如:購買手搖杯時,留意全糖及熱量標示資訊,選購包裝食品、飲料時,要看清營養標示上的資訊,計算自己吃進去多少熱量與糖量,也可以從每日參考值百分比數值得知吃進的熱量,已經佔了一天所需要量的百分比,如果累計起來超過100%,就表示攝取太多熱量。
    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旦過量的飲食習慣被養成了,就很容易變胖,如果想要聰明吃,健康活,就多看看食品標示資訊,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食品、飲料,不要讓今天攝取過多的熱量和糖分,變成明天的身體脂肪與負擔。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魚油產品怎麼選?


    魚油廣受民眾青睞,但坊間的魚油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該怎麼選才能安心呢?
挑選魚油4原則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長期研究魚油,對於如何選擇產品,特地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出發,彙整出選擇魚油4原則:
    1、製作魚油的原料,以多種小型魚混合製成尤佳:魚油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海洋中的魚類。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今(2019)年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跟隨國際腳步,對魚油祭出重金屬「無機砷」的限量規範。
    2、建議有國際認可的第三方檢驗: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中,已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可依指南適量攝取,以避免重金屬甲基汞的危害。
    「比如: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都是魚油產品應須檢測的項目。」謝明哲提醒,魚油中兩大主成分EPADHA的含量比例,是否和包裝上標示一樣,最好也經過成分定量檢驗認證。
    3、選購時應看DHA+EPA總含量,而非魚油總量:謝明哲說明,購買時要看DHA+EPA的成分總含量,而非魚油的毫克數,因為DHAEPA才是有效成分。
    4、除了小綠人標章,品牌口碑和信譽也很重要: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的魚油產品,須通過衛生福利部嚴格規範與標準,比如:為求有效性,魚油產品標示的Omega-3脂肪酸總量,只能計算EPA+DHA含量、限採用吸收力較佳的「TG型」(三酸甘油脂型)魚油、須符合重金屬規範、執行安定性檢驗…等,除了仰賴「小綠人標章」和國際驗證的把關,廠商的自主管理也同樣很重要,而品牌的口碑和信譽就值得參考。
破除魚油兩大誤解 ~ 魚油雖對健康有益,但仍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魚油時有所迷思,謝明哲針對兩大誤解逐一說明。
(1) 魚油對身體好,所以吃越多越好?
    謝明哲認為,再好的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尤其魚油也是油脂,自然也不適合攝取過量。」
(2) 吃魚肝油、亞麻仁油,等同吃進EPADHA
    「魚肝油來自魚的肝臟,攝取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D;亞麻仁油中所含的ALA(α-亞麻油酸)是EPA的前驅物,轉換成EPA後,不曉得還剩下多少」,謝明哲指出,不少消費者到海外旅遊時,買到的魚油是鯊烯(Squalene)成分,「鯊烯是萃取自深海鯊魚的肝臟,它不是魚油。」
    謝明哲強調:「健康食品只能達到營養補充和預防保健,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治療的藥品,沒有一種健康食品可以治療任何疾病;生病時應尋求適當醫療,才是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