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用「自種野菜」中毒? 別吃不明植物


    「小心!吃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也會中毒!」食藥署日前接獲通報,有4位民眾疑似誤食自己栽種的不明植物,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一般民眾不易分辨植物是否具有毒性,食藥署提醒,民眾不要自行種植來歷不明的植物食用,以免食品中毒。
    有民眾將親友餽贈的植物種子(誤以為是以色列芥菜)栽種後食用,出現嘔吐、全身無力及視力模糊等症狀,食餘檢體經食藥署進行DNA物種鑑別,結果為「樹菸草」(Nicotiana glauca),又稱「粉藍菸草」,並檢驗出具毒性的生物鹼—毒藜鹼(anabasine),確認民眾是誤食了有毒植物而引發中毒。樹菸草原生於南美洲、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植株含有毒藜鹼等生物鹼,誤食者可能產生身體不適症狀。
    臺灣近年來常發生民眾誤食有毒野菇、野菜引起食品中毒案例。食藥署呼籲,路邊的野菜別亂採摘食用,更不要自行栽種來路不明的植物後食用,也不要把連自己都不太了解的動植物送給親友吃,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萬一不慎食用不明動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剩餘的食物檢體,好讓醫師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以儘快恢復健康喔。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野外菇類及植物不隨意採摘及食用


    108年曾發生民眾於路邊採摘野菇食用後死亡,食餘檢體經檢驗為綠褶菇。」近年來食藥署常接獲民眾誤食綠褶菇的案例,大多是民眾到野外遊玩時,隨意摘採野外植物食用所致,根據食藥署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民眾最常誤食的菇類和植物,就是「綠褶菇」和「姑婆芋」!
    綠褶菇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外型和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綠褶菇生長範圍分布在低海拔闊葉樹林草地或農地,普遍出現在平原地區,因菌褶於成熟時會逐漸轉為黃綠色,因此而得名。若民眾誤食,則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和血便等症狀。
姑婆芋也是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其植株外型和可食用的芋頭相似,廣泛分布在臺灣山林及田野間,葉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兩者在野外有時不容易分辨。若民眾誤食,則會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和胃部灼痛等症狀。106年曾發生民眾於自家後院採摘芋頭梗食用,疑似不慎採摘到姑婆芋,食用後喉嚨腫痛,送醫治療事件。
    由於許多有毒菇類和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仍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臺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姑婆芋或不明植物食用,而引起天然毒食品中毒的案例。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採摘來路不明的菇類或植物食用,別為了享野味,忽略了不明菇類和植物的風險。在野外一定要秉持「不隨意採摘及食用」的原則,萬一發生因食用不明菇類或植物出現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想要更加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知識嗎?食藥署於署網已設置「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歡迎大家上網了解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料。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嗑粽胃痛怎麼辦?


    端午佳節吃粽子很應景,萬一吃多了卻會傷腸胃,出現脹氣及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症狀,此時該就醫看診還是先休息就好呢?食藥署提醒,可以到社區藥局尋求藥師協助,藥師會先了解民眾的症狀後,再建議適合的「非處方藥品」,藉此緩解短期輕微的腸胃不適症狀喔!
    非處方藥是一種不需經醫師處方,只需要經由藥師衛教指示,民眾可自行於藥局購買的藥品。這一類藥品包含「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及「成藥」,相較於需經由醫師看診開立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的藥性較溫和,安全性較高,可緩解部分短期輕微症狀。而依據「指示藥品審查基準」與「成藥及固有成方製劑管理辦法」所列,腸胃型非處方藥可用於緩解的輕微症狀包含,制酸、健胃、幫助消化、整腸、止瀉或抗脹氣等用途。因此,民眾如果出現前述情形,可考慮先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選擇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藥品,而購買非處方藥的時候,也要記得詢問藥師,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及相關不良反應。另外,非處方藥有便民親切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易於閱讀及瞭解,使用此類藥品前,請先詳閱藥品說明書及外盒標示,才能正確使用藥品。
    食藥署提醒,腸胃型非處方藥也不是萬能「顧腸胃」仙丹喔!這類藥品與其他非處方藥品一樣,僅具有緩解短期輕微症狀的效果,切勿長期使用。如果使用藥品3天後,症狀不見好轉,或是使用7天後,沒有完全恢復,代表這次身體的狀況不是非處方藥品能夠解決,仍需就醫接受進一步診斷治療,對症下藥。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拆解食用色素密碼


    您知道紅湯圓、黑色冰淇淋的顏色是怎麼產生的嗎?食藥署請來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為大家拆解各國色素的命名差異。
「人工合成」與「天然」色素
    我國目前准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是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與「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
    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食用色素的人工合成方式主要又有下列主要2類:
⑴將煤焦油經過蒸餾、硫化及硝化等加工處理分離出色素,目前我國准用的有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及藍色2號等。
⑵人工合成存在天然物中的色素,例如β- 胡蘿蔔素、葉黃素、核黃素(維生素B2)等,儘管是由化學合成產生,但其化學結構與天然色素成份並無不同。
    「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主要規範由動植物等天然成分,分離出的「天然色素」成份。其製程除了僅能以水、乙醇及植物油等食品原料作為萃取溶劑外,對色素來源有其規定,如「橘子色素」就規定,主要來源需取自橘子果皮。
臺、美、日、歐命名大不同
    各國天然色素命名方式多以色素來源為主,如:由藍莓取得的色素便稱做「藍莓色素」,由雌性胭脂蟲取得色素則稱「胭脂紅」,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命名方式,各國卻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分成兩種:
⑴以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名
    我國目前食用煤焦色素編號,多是依據其核可使用的順序,如:藍色1號、藍色2...等,而紅色40號則是依國際常用的命名。
    美國及日本對同一色素標示方式有所不同,但仍是依據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命名方式。
⑵歐盟按顏色分,參照INS編碼
    歐盟針對食品所使用的添加物以「E Number」表示,是遵照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的編碼規則概念設計。其中食用色素主要編號,便是介於E100E199之間,再根據色素的顏色做細分,例如E100109多為黃色食用色素、E120129為紅色食用色素。我國的「食用紅色6號」在歐盟的編號則是「E124」。
色素名稱不一?看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
    在我國常見的「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 FCF)」,日本也稱作「黃色5號」,但中國則以英文翻譯為「日落黃」,而美國稱「Yellow No.6」,在歐盟則是以「E110」表示。因為各國的命名方式規則不同,國際上多直接以英文名稱「Sunset Yellow FCF」,或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編號等進行溝通,以確保跨國製造販售時使用到同一種原料。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保存來源憑證 追查食安秒懂


    您敢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嗎?近年來食安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吃進嘴裡的食品越來越重視,不但會注意食品的包裝、營養標示,也會確認其來源的安全衛生。除了民眾關心食品來源以外,食品業者更應該確認所購買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源頭來自何方!
    為了強化食品的安全衛生管理,食藥署明定,自1091月起,所有食品業者應以書面或電子化方式,完整保存收貨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來源憑證」或「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等文件至少5年。「來源憑證」係指上游供應者所出具的「出貨(交易)憑證」,例如:統一發票、配售或標售的證明文件、經簽章的普通收據、商用標準表單的出貨單、支付貨款單據;「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為業者自行依本規定記載必要事項製成的進貨紀錄表單,並經上游供應者簽章確認記載事項的真實。
上述來源文件,應載明下列資訊:
()收貨日期或批號。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名稱。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淨重、容量或數量。
()供應者之名稱、地址及其他聯繫方式(電話或電子郵件)
    此規定不僅能讓食品業者,對使用的原材料來源及供應商資訊有更好的掌握,亦提醒供應商對於自身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負起責任。透過業者將上一手資訊提供給下一手的業者,使食品供應鏈資訊更加明確且完整。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世界食安日 從家開始


    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主軸訂定為「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
(1)定期清潔冰箱
    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冰箱裡的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購買的,建議每一季至少徹底將冰箱做一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的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7˚C-18˚C以下的標準。
⑶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⑷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
⑸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
    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為了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我們的家能夠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吃了基改食品就變基改人? 免驚啦!


「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會變成基因改造人嗎?」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很擔心「吃下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外來基因會隨著食物轉移至人體中嗎?」等疑慮。
    食藥署說明,其實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人體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目前各國研究也沒有發現,吃進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產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因此,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
    目前臺灣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同時政府亦規定,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均須在外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清楚揭露消費資訊。在政府的嚴謹把關之下,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