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聰明看標示 減糖少熱量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每4個學生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您知道嗎?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3~2016年針對國高中小學學生進行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率國小學童占28.4%,國中生占24.3%,高中生為25.8%,由於兒童肥胖可能會影響生長及心理發展,成年時也可能造成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不容輕忽。
    許多學童愛喝飲料、吃零食,如果攝取超過維持基礎生理和活動所需的熱量累積到7,700大卡,體重就會增加1公斤,以一杯700c.c.全糖去冰的珍珠奶茶(大約550大卡),搭配一包70公克的洋芋片(提供396大卡)為例,如果每天吃喝大約1個禮拜就會胖上1公斤,連續吃喝1個月就會胖4公斤。
除了控制熱量之外,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呼籲大家要多留意糖的攝取量。食品中的糖量增加,不僅增加了熱量,還稀釋了其他必需營養素含量。WHO建議將成人及兒童的每日游離糖攝取量降低至總熱量5%以下,若以60公斤的成人,每日所需熱量約2,000大卡,相當於不超過100大卡,即25公克的糖。
    食藥署提醒,想要藉由減少糖類和熱量攝取來維持健康體重,可以多利用食品、飲料提供的標示資訊,例如:購買手搖杯時,留意全糖及熱量標示資訊,選購包裝食品、飲料時,要看清營養標示上的資訊,計算自己吃進去多少熱量與糖量,也可以從每日參考值百分比數值得知吃進的熱量,已經佔了一天所需要量的百分比,如果累計起來超過100%,就表示攝取太多熱量。
    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旦過量的飲食習慣被養成了,就很容易變胖,如果想要聰明吃,健康活,就多看看食品標示資訊,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食品、飲料,不要讓今天攝取過多的熱量和糖分,變成明天的身體脂肪與負擔。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魚油產品怎麼選?


    魚油廣受民眾青睞,但坊間的魚油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該怎麼選才能安心呢?
挑選魚油4原則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長期研究魚油,對於如何選擇產品,特地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出發,彙整出選擇魚油4原則:
    1、製作魚油的原料,以多種小型魚混合製成尤佳:魚油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海洋中的魚類。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今(2019)年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跟隨國際腳步,對魚油祭出重金屬「無機砷」的限量規範。
    2、建議有國際認可的第三方檢驗: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中,已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可依指南適量攝取,以避免重金屬甲基汞的危害。
    「比如: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都是魚油產品應須檢測的項目。」謝明哲提醒,魚油中兩大主成分EPADHA的含量比例,是否和包裝上標示一樣,最好也經過成分定量檢驗認證。
    3、選購時應看DHA+EPA總含量,而非魚油總量:謝明哲說明,購買時要看DHA+EPA的成分總含量,而非魚油的毫克數,因為DHAEPA才是有效成分。
    4、除了小綠人標章,品牌口碑和信譽也很重要: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的魚油產品,須通過衛生福利部嚴格規範與標準,比如:為求有效性,魚油產品標示的Omega-3脂肪酸總量,只能計算EPA+DHA含量、限採用吸收力較佳的「TG型」(三酸甘油脂型)魚油、須符合重金屬規範、執行安定性檢驗…等,除了仰賴「小綠人標章」和國際驗證的把關,廠商的自主管理也同樣很重要,而品牌的口碑和信譽就值得參考。
破除魚油兩大誤解 ~ 魚油雖對健康有益,但仍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魚油時有所迷思,謝明哲針對兩大誤解逐一說明。
(1) 魚油對身體好,所以吃越多越好?
    謝明哲認為,再好的食品,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尤其魚油也是油脂,自然也不適合攝取過量。」
(2) 吃魚肝油、亞麻仁油,等同吃進EPADHA
    「魚肝油來自魚的肝臟,攝取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D;亞麻仁油中所含的ALA(α-亞麻油酸)是EPA的前驅物,轉換成EPA後,不曉得還剩下多少」,謝明哲指出,不少消費者到海外旅遊時,買到的魚油是鯊烯(Squalene)成分,「鯊烯是萃取自深海鯊魚的肝臟,它不是魚油。」
    謝明哲強調:「健康食品只能達到營養補充和預防保健,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治療的藥品,沒有一種健康食品可以治療任何疾病;生病時應尋求適當醫療,才是正確觀念。」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什麼是罐頭食品?


鮪魚罐、醬油、煉乳、罐裝奶粉、還有加熱3分鐘即可食用的袋裝紅燒肉,您知道哪些是屬於「罐頭食品」嗎?有些外觀看起來不像是罐頭的產品,其實也是罐頭食品喔!食藥署在此為您細說分明。
    罐頭食品是利用高溫高壓,殺死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微生物,或降低其危害,並藉著密封緊閉的環境,防止外界微生物再度汙染,所以罐頭食品能在室溫下長期保存。因此罐頭食品是必須有足夠的殺菌條件,使微生物不再繁殖;裝在完全密閉的容器,使外界的微生物無法入內。
隨著產業及科技的發展,罐頭食品的容器已不限於傳統的金屬罐,凡是具備不透氣、不透水的密閉特性,如:玻璃、殺菌軟袋等,皆可做為罐頭食品的包裝容器。經過高熱殺菌且完全密封的鮪魚罐、玉米罐、菜心、泡麵裡的牛肉袋,都屬於罐頭食品。
    但有些看起來像是罐頭食品的罐裝產品,並不是罐頭食品,有些是沒有高溫高壓殺菌,但密封保存者,如:罐裝肉鬆、罐裝奶粉等,這些產品能長久保存,主要是利用低水活性的特性,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
    食藥署提醒,當您選購罐頭食品時,如果金屬罐有凹陷、撞傷、裂損或生鏽,表示罐頭容器密封環境已經不完全,或是上蓋呈現膨脹狀態,表示可能已受到微生物入侵,或者容器腐蝕並與內容物反應導致產氣。至於玻璃罐頭食品的內容物清楚可見,但卻容易破損,選購時除了注意罐身是否破損外,更應注意瓶蓋是否密閉或呈現膨脹狀態。而殺菌軟袋的罐頭食品,亦需留意是否有內容物滲漏,或不正常膨脹的現象。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炸薯條、煎薯餅、薯泥沙拉、醋溜馬鈴薯,都是大家經常食用的食材,但也曾有新聞報導「綠薯條」為什麼馬鈴薯會變綠?
    食藥署說明馬鈴薯變綠是因為光照生成葉綠素所致,雖然光照也會導致配醣生物鹼的累積,但兩者是不同且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無法僅由馬鈴薯外觀變綠的現象,判斷配醣生物鹼的含量,所以大家不必因為馬鈴薯產品有些微變綠而感到恐慌。
    「茄鹼」又稱「龍葵鹼」,是配醣生物鹼的一種,是植物自然防禦機制,植物利用此類物質避免動物、昆蟲及真菌的危害。新鮮的馬鈴薯即含有配醣生物鹼;發芽、儲放於光照環境下的馬鈴薯,其配醣生物鹼含量會大量上升衛福部於10758日公告並於10811日起實施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的限量200 mg/kg,與先進國家一致,讓食品業者有可以依循的標準。
    關於保存馬鈴薯的最佳方式,可儲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光照,以免發芽導致茄鹼含量提高,食用前最好去皮,可降低攝取茄鹼的含量喔。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咖啡因迷思解惑


每人每天該喝幾杯咖啡才好?對此說法眾說紛紜,自稱「咖啡重度飲用者」的營養師、大專院校講師林世航強調:「只要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也就是每天最多喝1~3杯的咖啡量,再依自己體質及感受適量調整,就不用擔心了!」
喝咖啡三迷思
   
很多人對咖啡又愛又怕,原因大多來自於錯誤的認知,林世航特地戳破三大咖啡迷思,並彙整出客觀的建議:
迷思一:喝咖啡能提神?
   
「從生理機制來看,喝咖啡不是提神,而是睡不著!」林世航指出,咖啡因的確會影響與生理時鐘有關的激素,但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皆不同,有人喝咖啡之後會睡不著,但也有人照睡不誤,「每個人應當依自己的體質適量飲用咖啡。」
建議 咖啡因代謝時間大約8小時,且因人而異。若擔心晚上睡不著,過了中午後,就不要再喝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及飲品,或可挑選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
迷思二:喝咖啡會有戒斷症?
   
「是真的!但前提是重度過量飲用咖啡的人。」林世航指出,重度過量飲用咖啡者,一旦停飲咖啡,很容易出現頭痛和手抖的戒斷症狀,但只需2周就能大幅緩解。
建議 喝咖啡適量就好,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
迷思三:孕婦不能喝咖啡?
「根據資料顯示,早期胚胎不穩定時,若孕婦過量飲用咖啡,咖啡因攝取量和增加流產率呈正比關係。」林世航舉實證說明,至於坊間流傳咖啡恐導致胎兒畸形的說法,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咖啡因和胎兒畸形尚無直接關聯。
建議 每個人體質不同,孕婦能否喝咖啡,以及懷孕期間的咖啡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
友善標示:紅、黃、綠
    「任何食品適量、不過量,才是健康的王道。」林世航建議,若您覺得「適量」很難理解,可參考咖啡店裡的紅、黃、綠咖啡因標示,作為衡量指標,再依據自己的體質調整,就能找出自己每日適合飲用的咖啡杯數。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於104720日公告規定具營業登記之連鎖飲料業、連鎖便利商店業及連鎖速食業之現場調製咖啡飲料應以符號或圖樣標示紅黃綠區分咖啡因含量。
紅色代表  咖啡因 201毫克/
黃色代表  咖啡因 101-200毫克/
綠色代表  咖啡因 100毫克/
消費者可依據業者的咖啡因標示選擇咖啡品項,或調整飲用杯數,避免過量飲用,夜不成眠。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含糖資訊全都露 飲食輕鬆選


喝下一杯冰涼的手搖杯飲料消暑,您知道喝下多少熱量嗎?如果業者現場調製的飲料,未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和該糖所含的熱量,消費者只能憑味覺來選擇糖的添加量,很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對此,食藥署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若業者未依規定標示,可處以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的罰鍰,若是標示錯誤或不實,則可處以新台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
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作業指引
   
跟進歐美所採行的「醒目標示」措施,將熱量、飽和脂肪、糖、鈉,這4項與肥胖、慢性病有關的營養資訊,用簡易圖案標示於包裝的主展示面,幫助消費者做選擇。
健康食品限制添加精緻糖量規定
    參考WHO建議,精緻糖類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10%為限,針對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訂出含糖量的限制,若產品配方中依每日建議攝取量所額外添加糖逾25克(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每日糖上限二分之一),則不得申請為健康食品;若額外添加糖介於1725公克,其外包裝應加註「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〇〇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〇〇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食藥署已輔導健康食品減糖目前核可之有效許可證約375件,均符合規定。
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
    為了保護判斷力較弱的未滿12歲兒童,食藥署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冰品業者,在下午5時至晚上9時間,禁止於兒童頻道刊播廣告,並不得以取代正餐的表徵呈現,及禁止贈送玩具來做促銷,更針對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的食品作定義:脂肪量占熱量為總熱量30%以上、飽和脂肪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鈉含量每份400毫克以上、額外添加糖所占熱量為總熱量10%以上。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認識重金屬檢測


重金屬是指密度大於 5 g/cm的金屬元素,對生物有明顯的毒性,其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會透過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傳播,或人為因素汙染食品,故為大部分食品檢測的項目。由於食品種類繁多,對於民眾會經常食用的食品種類,或是重金屬背景濃度較高的高風險食品,世界各國會優先訂定其重金屬限量標準。目前國內所發布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列入食品中重金屬的衛生規範項目有總砷、鉛、鎘、汞、錫、銅、銻、無機砷及甲基汞。
重金屬一般的檢測方式為利用強酸、強鹼及高溫,將食品中的有機物質分解,剩下無機物。再以酸性溶液將無機物回溶稀釋成液體,以儀器分析其中重金屬的總含量。但部分食品雖然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卻不會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如: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可能會經由攝食累積大量的汞,成為具有風險的食物來源。但事實上,這些魚類存在的大多數為無害的無機汞,而非有害的有機汞(如甲基汞)。有機汞會因為強酸、強鹼及高溫而分解成無機汞,以總量方式無法檢測出有機汞的真正含量,故目前發展出強度較低的酸與鹼,再以分離方式獲得特定的重金屬(如甲基汞和無機砷)的方法。
食藥署提醒,天然殘留的重金屬雖不可避免,但在食用蔬菜水果前,可用大量清水清洗,去除表面污染的重金屬。平日則均衡飲食,避免攝取來路不明的食物或單一食品,降低累積重金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