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藜麥紅似火,購存請看我

     近年來藜麥在市場上竄紅,主要就是它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膳食纖維,在歐美國家,更被視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與營養來源。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以推廣藜麥作物。

營養豐富臺灣藜,餐桌中的紅寶石

    食藥署分析,106年我國藜麥進口量達高峰900公噸,國內也種植臺灣藜,此屬藜麥之親緣品種,已正名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a)。它的色澤紅艷,每逢產季,霞光灑下甚是美麗。目前屏東、臺東等縣大力推廣臺灣藜種植,讓這個過去為原住民的特色作物,華麗轉身為火紅食材!餐盤中的點點臺灣藜,宛如紅寶石一般,不僅吸睛更增營養價值。

    事實上,藜麥不是麥,它屬於莧科-藜亞科植物,依現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是以糧食為供給目的之穀類產品。然而,臺灣氣候高溫潮濕,穀類從種植、收穫、貯存與運輸等階段,很容易因為溫、溼度管控不良,造成黴菌或真菌毒素孳生而污染食物。

    為維護民眾健康,近年來食藥署持續監測市售藜麥產品之真菌毒素污染,108110年共抽驗54件藜麥產品(包含國產24件與進口30),檢驗黃麴毒素、赭麴毒素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黴毒素等,結果均合格。

密封、乾燥或冷藏儲存,確保食用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藜麥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並認明外包裝標示;購買後應避免貯存於潮濕環境,可置於密封罐、袋內,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並儘早食用完畢。若產品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應立即捨棄,才能確保您的食用安全。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您吃的是鱈魚?還是油魚呢?

     不少民眾對於肉質鮮美的鱈魚情有獨鍾,但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鱈魚產品,到底哪些才是真的鱈魚呢?為了讓鱈魚的消費資訊更透明,食藥署已規定唯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例如大西洋鱈、大頭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及黃線狹鱈等,而市售圓鱈(俗稱智利海鱸)、扁鱈(俗稱大比目魚)非屬「鱈形目」,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併列標示,以利消費者正確選購。

留意產品標示,避免混淆油魚與鱈魚

    除此之外,油魚也是常和「鱈魚」混用的魚種,它屬於帶鰆科魚類,常見熱帶和溫帶海洋,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含有人體無法分解吸收的蠟酯,對於消化功能不佳的民眾,多食會有放油屁、解油便等腸胃不適症狀。雖然國內沒有禁食油魚,但業者若以油魚冒充鱈魚販售,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相關規定。

    一般民眾在購買鱈魚商品時,其實不容易從外型加以分辨!因此,提醒民眾購買時多留意產品標示,正確識別魚種,才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目前食藥署已建立常見鱈屬魚類及圓鱈、扁鱈之相關檢驗方法,相關資訊可查詢本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建議檢驗方法。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農藥殘留怎麼驗?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告訴您

    無論是傳統市場或是超市,貨架上總有琳琅滿目的蔬果,但在選購時,您是否擔心蔬果上有農藥殘留呢?其實,不只人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加上不同作物、天氣、環境及病蟲害等,植物會生不同的病,各式各樣的農藥也因此誕生。農民合理的使用農藥且符合政府制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可解決作物生病的情形,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等,讓民眾能安心食用。

多重殘留分析,快速有效的檢驗方法

    至於我們如何得知貨架上的蔬果是否符合「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呢?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因應法規、邊境及後市場監測、業者自主管理等需求,參考國際間常用的農藥檢驗技術,開發「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此方法兼具快速、簡易、環保、穩定及操作安全的特性,可應用在蔬果、穀類、乾豆類及茶類檢體,透過質譜分析技術於短時間內獲得專一性高及靈敏度佳的檢驗結果。殘留農藥多重檢驗方法所能檢驗的農藥品項數逐年增加,由民國94年檢驗79項,至今已大幅成長至410項。針對其他物理化學性質比較特殊的農藥,食藥署也開發小型多重或單一檢驗方法,以保障民眾食用安全。

     若民眾想進一步了解食品農藥殘留檢驗方法,歡迎上食藥署官網查詢(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此外,官網上亦設置英文版檢驗方法專區,供各界查詢參考。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美食送到家!超強食安撇步底加啦!

    近年來美食外送平台崛起,消費者只要透過行動裝置,就可輕鬆訂購各種美食!美食外送平台提供忙碌的現代人更多元的購買方式,尤其COVID-19疫情爆發後,民眾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機會大增。此次食藥署針對消費者、外送員及餐廳業者三大族群,調查使用美食外送平台的訂餐經驗,進一步瞭解民眾於疫情前、後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的習慣及食安識能。

    研究顯示,國人常透過外送平台點餐的前四名為:熱食米類或麥類複合食品、手搖飲料、熱食肉品類、湯品類。疫情期間,使用外送平台的頻率顯著增加,消費者也改變取餐方式,改用無接觸送餐,且外送員於疫情後清潔外送箱的頻率顯著增加。受訪的三大族群對於餐點送達溫度、餐點的包裝容器具合適性和完整性,以及關注餐點衛生安全、個人衛生習慣等食安識能普遍良好。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食用,食藥署也已訂定「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協助外送平台業者能提供美味又安全的餐點。

在家享美食?五大重點記下來

    網路上的美食琳琅滿目,民眾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提出五大重點:

⑴選擇有食品業者登錄字號之餐飲業者。

⑵選擇與所在處距離較近之餐飲業者,收到餐點儘快吃完,不可在室溫放太久,以避免微生物大量孳長引發食品中毒。

⑶疫情期間,可選擇無接觸取餐,減少和外送員接觸機會與時間,並請外送員將餐點離地放置,避免造成食品污染。

⑷選擇用心包裝餐點的業者,且於收到時檢查包裝是否完整。

⑸若收到餐點有異常(傾倒、異物或酸敗)情形,立即回報外送平台業者。

    相信只要牢記五大重點,您就可安心上網點餐,舒適地在家等待美食送上門!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東方起司「豆腐乳」,學會挑選祕訣三步驟!

     你喜歡豆腐乳嗎?擁有「東方起司」美稱的豆腐乳,鹹香又帶有獨特風味,堪稱是搭配稀飯的最佳良伴,也是豆乳雞、腐乳空心菜等料理的靈魂佐料。如此獨特的食物究竟是如何製作?又該如何判別品質好壞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建利助理教授,與民眾分享豆腐乳的小知識!

◎鹽漬與發酵,造就豆腐乳的獨特風味

    陳老師指出,傳統豆腐乳的製作方法是先將板豆腐沾鹽,再經過重壓、脱去水分製成腐乳塊,接著與麴菌、毛黴菌、米酒、香辛料、紅麴或水果等材料混合後,靜置發酵而成。

    豆腐乳的獨特風味來自食材本身與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物質,因為各廠商有不同的發酵菌種與食材配方,使得各家豆腐乳的風味迥異,例如添加鳳梨等蔬果,除了腐乳本身的香味外,蔬果中的酵素也會水解豆腐,使得風味更加豐富。

豆腐乳品質如何確認?123檢查

    豆腐乳的品質該如何辨別?陳老師建議3步驟:123檢查,「聞」是打開豆腐乳時先聞一聞,應是自然豆香與調味料香,而不是酸敗、腐敗的臭味;「看」是指豆腐乳醬汁必須澄清可看見腐乳塊,表面不能有發霉或菌膜;「檢查」是指每塊豆腐乳之間不能有沾黏、發霉的現象,若有則表示豆腐乳已經腐敗。

    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豆腐乳的鹽份高、水活性低,因此在未開罐時可以在室溫下長期存放,若開罐後則務必冷藏保存,並且儘快食用完畢,以確保食用安全。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燕麥奶、牛奶、豆奶,營養大不同!

    「燕麥奶」咖啡從國外紅到臺灣,成為時下最流行飲料;隨著蔬食風潮,豆奶在各種手搖飲料中持續迸出創意火花!燕麥奶、豆奶、牛奶名稱雖然都有「奶」,但是製作方式與營養成分卻是大不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蔡孟融營養師為大家分析其中的差異。

從原料到製程,三者皆不同

    蔡營養師指出,燕麥奶是將燕麥以水浸泡後,加水磨成漿、煮沸、過濾製成,有些燕麥奶產品會使用酵素水解改善質地,或額外添加油脂、食品添加物等成分,讓口感與牛乳更相近、品質更穩定。而豆奶是將黃豆浸泡於水中,再磨漿、分離豆渣、煮沸而成;牛奶則是乳牛分泌的乳汁,經殺菌等步驟處理後,即可飲用。

    蔡營養師強調,以六大類食物來區分,燕麥奶屬於「全穀雜糧類」,主要營養成分是醣類(碳水化合物);俗稱豆漿的豆奶則屬「豆魚蛋肉類」,以提供蛋白質為主,且是同類別中推薦最優先攝取的食材;牛奶則屬「乳品類」,可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喝前要注意!腎功能不佳、過敏者需留意

    蔡營養師提醒,一般人很容易攝取過量的醣類,因此在喝燕麥奶時,需注意一天攝取的醣類總量,避免身體造成負擔。而高齡者、減重者等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建議多喝豆奶與牛奶。

    由於牛奶、大豆是過敏原,對這些成分過敏的人需注意,此外,喝豆奶容易產生脹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應避免飲用牛奶。此外,豆奶與牛奶含有較多蛋白質,若飲食中有限制蛋白質的病患,如:腎功能不佳者,應先與醫師討論,再遵循醫囑適量飲用。

    食藥署叮嚀:燕麥奶、豆奶、牛奶的營養成分不同,應注意營養素的均衡攝取。此外,飲品在開封後都應儘速飲用完畢,或放置冷藏保存;大包裝飲品則避免對口飲用,以免口中細菌污染飲品,導致腐敗加速,造成食安疑慮。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確認火鍋身家資料!讓您冬季呷免驚

    迎向低氣溫季節,不少民眾喜歡在天冷時揪上三五好友共享火鍋,不只暖胃,還可暖心!但是,近年來,媒體開始關注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使得消費者對於火鍋料的製作,以及用湯粉或湯塊沖泡的火鍋湯底產生不少疑慮,擔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讓人對吃火鍋這件事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火鍋料正確使用合法添加物,民眾可安心食用

    食藥署提醒,火鍋食材的挑選,當然是「天然ㄟ尚好」!但是,若想搭配火鍋料時,透過外包裝標示的原料及添加物成分,也能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民眾看到包裝標示中林林總總的食品添加物也不必過度擔心,因為我國嚴謹評估訂出「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只要依照該標準合法使用,都是安全的。例如:魚肉煉製品火鍋料為了能以常溫儲存或販賣,可能合法添加「己二烯酸」及「苯甲酸」等防腐劑;為了增加口感,可能添加卡德蘭膠;火鍋湯底為了提升風味,可能添加「胺基乙酸」、「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及「5’-次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等調味劑。在符合規範的使用下,食品添加物可幫助食品抑菌、提升風味與口感,讓消費者得以享用安全且多樣化美食。

認明身份,避免購買散裝食品

    食藥署為了維護國人健康及食用安全,並且重視消費者「知」的權利,訂有「直接供飲食場所火鍋類品之湯底標示規定」,需標示主要食材或風味調味料內容,將火鍋湯底的所有成分列出,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使得湯底身家資料無所遁形,可避免業者謊稱是採用高等食材耗時熬煮,或是以商業機密為由含混帶過。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應選購商譽良好、標示完整清楚的產品,少購買散裝、來路不明的產品,或是沒有清楚標示食品成分、保存期限及製造廠商者。此外,無論是滿漢全席或清粥小菜,都應掌握「均衡飲食」的原則,不暴飲暴食,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