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拆解食用色素密碼


    您知道紅湯圓、黑色冰淇淋的顏色是怎麼產生的嗎?食藥署請來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為大家拆解各國色素的命名差異。
「人工合成」與「天然」色素
    我國目前准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是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與「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
    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食用色素的人工合成方式主要又有下列主要2類:
⑴將煤焦油經過蒸餾、硫化及硝化等加工處理分離出色素,目前我國准用的有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及藍色2號等。
⑵人工合成存在天然物中的色素,例如β- 胡蘿蔔素、葉黃素、核黃素(維生素B2)等,儘管是由化學合成產生,但其化學結構與天然色素成份並無不同。
    「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主要規範由動植物等天然成分,分離出的「天然色素」成份。其製程除了僅能以水、乙醇及植物油等食品原料作為萃取溶劑外,對色素來源有其規定,如「橘子色素」就規定,主要來源需取自橘子果皮。
臺、美、日、歐命名大不同
    各國天然色素命名方式多以色素來源為主,如:由藍莓取得的色素便稱做「藍莓色素」,由雌性胭脂蟲取得色素則稱「胭脂紅」,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命名方式,各國卻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分成兩種:
⑴以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名
    我國目前食用煤焦色素編號,多是依據其核可使用的順序,如:藍色1號、藍色2...等,而紅色40號則是依國際常用的命名。
    美國及日本對同一色素標示方式有所不同,但仍是依據核定順序及國際常用命名方式。
⑵歐盟按顏色分,參照INS編碼
    歐盟針對食品所使用的添加物以「E Number」表示,是遵照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的編碼規則概念設計。其中食用色素主要編號,便是介於E100E199之間,再根據色素的顏色做細分,例如E100109多為黃色食用色素、E120129為紅色食用色素。我國的「食用紅色6號」在歐盟的編號則是「E124」。
色素名稱不一?看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
    在我國常見的「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 FCF)」,日本也稱作「黃色5號」,但中國則以英文翻譯為「日落黃」,而美國稱「Yellow No.6」,在歐盟則是以「E110」表示。因為各國的命名方式規則不同,國際上多直接以英文名稱「Sunset Yellow FCF」,或國際食品添加劑編號系統(INS)編號等進行溝通,以確保跨國製造販售時使用到同一種原料。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保存來源憑證 追查食安秒懂


    您敢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嗎?近年來食安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吃進嘴裡的食品越來越重視,不但會注意食品的包裝、營養標示,也會確認其來源的安全衛生。除了民眾關心食品來源以外,食品業者更應該確認所購買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源頭來自何方!
    為了強化食品的安全衛生管理,食藥署明定,自1091月起,所有食品業者應以書面或電子化方式,完整保存收貨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來源憑證」或「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等文件至少5年。「來源憑證」係指上游供應者所出具的「出貨(交易)憑證」,例如:統一發票、配售或標售的證明文件、經簽章的普通收據、商用標準表單的出貨單、支付貨款單據;「經供應者簽章紀錄」為業者自行依本規定記載必要事項製成的進貨紀錄表單,並經上游供應者簽章確認記載事項的真實。
上述來源文件,應載明下列資訊:
()收貨日期或批號。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名稱。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淨重、容量或數量。
()供應者之名稱、地址及其他聯繫方式(電話或電子郵件)
    此規定不僅能讓食品業者,對使用的原材料來源及供應商資訊有更好的掌握,亦提醒供應商對於自身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負起責任。透過業者將上一手資訊提供給下一手的業者,使食品供應鏈資訊更加明確且完整。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世界食安日 從家開始


    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主軸訂定為「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
(1)定期清潔冰箱
    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冰箱裡的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購買的,建議每一季至少徹底將冰箱做一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的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
⑵注意冰箱保存溫度
    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7˚C-18˚C以下的標準。
⑶生熟食分開
    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
⑷寫上購買日期
    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
⑸先分裝再冷凍
    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
    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為了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我們的家能夠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吃了基改食品就變基改人? 免驚啦!


「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會變成基因改造人嗎?」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很擔心「吃下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外來基因會隨著食物轉移至人體中嗎?」等疑慮。
    食藥署說明,其實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人體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目前各國研究也沒有發現,吃進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產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因此,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
    目前臺灣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同時政府亦規定,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均須在外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清楚揭露消費資訊。在政府的嚴謹把關之下,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喔。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雞排祭品文當道 你該知道的事


    臺灣的特色小吃世界馳名,香酥又鮮嫩多汁的雞排,更成了網路鄉民用來當「祭品文」的賭注,總能引起網友熱議。對此,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賴坤明副教授說明,只要牢記「安心吃雞排3步驟」,就可以安心地大啖雞排,享用美食!
安心買雞排步驟1:檢查環境衛生
    在良好整潔的環境下作業,才能製備出衛生安全的食品,賴坤明提醒,購買前可先檢查環境衛生狀況,如;店面環境與桌椅櫃檯是否保持整潔、無髒污雜物;食材、油桶及食品容器具,不直接放地上。若是路邊攤販,則可先觀察周遭是否有蒼蠅、蟑螂、攤位上與地面是否積垢髒亂。
    另外,觀察店員服裝儀容整齊清潔,手部清潔不蓄留指甲且不佩戴飾物,工作時不得有吸菸、嚼口香糖及飲食之行為。
安心買雞排步驟2:看炸油狀況
    炸油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雞排品質與人體健康,賴坤明建議,可先觀察店家的炸油,若看起來顏色深、有黏稠感、表面有大量細泡沫、大量冒煙,就表示店家所用的炸油已經變質,購買前請再三思。如果雞排出現油耗味,表示炸油已劣變,應避免食用。
安心買雞排步驟3:檢查食材保存方式
    溫度及暴露時間是影響細菌生長的條件,生鮮食材置於室溫過久;食材裸露未良好覆蓋,則可能被病媒與粉塵污染,增加食品中毒風險。消費者購買前先觀察店家有沒有冷藏、冷凍等設備保存食材?有無覆蓋或防蟲、防塵設備,才不會把微生物一起吃下肚喔!
吃雞排,也別忘注意飲食均衡
    炸雞排屬於油炸食品,高油且高熱量,建議2~3人分食一塊雞排即可,或是把外皮剝掉,亦可搭配一些不裹粉的蔬菜炸物,如:杏鮑菇、四季豆、青椒,飲料可選擇無糖茶。若當天點心吃了炸雞排,正餐的量就要減少,再一起散步或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消耗卡路里,偶而享受美食又不會感到內疚。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醬油身世解密 差別在「製程」


俗話說「黑矸仔裝豆油,沒底看」(臺語),意指黑瓶裝了黑色的醬油,讓人摸不著底細。食藥署提醒,從10811日起生產的醬油,必須在包裝上明確標示「製程」,消費者從此不必再摸「黑」瞎猜。
    站在超市的貨架前,很多人腦中可能都會浮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醬油的價格差異那麼大?其中有個關鍵因素就是「製作方法」。水解及速成醬油,是使用食品鹽酸或酵素,來分解豆子的蛋白質成胺基酸,而釀造醬油則是以麴菌發酵分解蛋白質,是費時又占空間的作法。「時間就是成本」這個道理,充分的反應在醬油價格上。
    依據「包裝醬油製程標示之規定」,醬油產品在包裝明顯處必須依照其製程標示「速成」、「水解」或「混合(調合)」,而釀造醬油則是自願標示。此外,有些不是以醬油為品名,而是以蔭油、壺底油等民間通俗或諧音等方式命名者,也需符合此規定,食藥署提醒,醬油屬於高鈉食品,應適量食用即可。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斷捨離 防霉3撇步


清明連假結束,天氣仍舊雨紛紛!說的正是春夏轉換的高溫多溼氣候,此時最容易滋生黴菌,萬一家裡採購的乾貨及雜糧類產品等食品儲存不當,就可能會發霉變質而腐敗。為了確保購買及存放食品的安全性,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3點「防霉」小撇步:
 一、挑選採買新鮮Go
()食材宜少量分次購買,避免一次大量採買及囤積食材,才能確保新鮮。
()選購時,儘量購買新鮮、包裝完整、標示正確且外觀良好的產品。
二、保存儲放確實做
()開封前:乾貨及雜糧類產品,要妥善保存於陰涼乾燥環境。
()使用時:確認有效期限,並且要標示開封日期、先開封的要優先使用(先進先出原則)。
()開封後:未使用完,要密封存放,例如:先以密封夾封口後,再儲存於乾燥的密封罐中。
三、貯存過期 Let it go
冰箱不是保存食品的「萬能百寶箱」,民眾要定期清點存放冰箱的食材,一旦發現有發霉或逾期的食材,應立刻丟棄,不再食用。
    過期或發霉的食品就該斷捨離!因為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真菌毒素,危害人體健康,就算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之後,還是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請大家一定要牢記以上防霉3撇步,儘量降低發霉或腐敗的可能性,能確保吃得安心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