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認識重金屬檢測


重金屬是指密度大於 5 g/cm的金屬元素,對生物有明顯的毒性,其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會透過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傳播,或人為因素汙染食品,故為大部分食品檢測的項目。由於食品種類繁多,對於民眾會經常食用的食品種類,或是重金屬背景濃度較高的高風險食品,世界各國會優先訂定其重金屬限量標準。目前國內所發布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列入食品中重金屬的衛生規範項目有總砷、鉛、鎘、汞、錫、銅、銻、無機砷及甲基汞。
重金屬一般的檢測方式為利用強酸、強鹼及高溫,將食品中的有機物質分解,剩下無機物。再以酸性溶液將無機物回溶稀釋成液體,以儀器分析其中重金屬的總含量。但部分食品雖然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卻不會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如: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可能會經由攝食累積大量的汞,成為具有風險的食物來源。但事實上,這些魚類存在的大多數為無害的無機汞,而非有害的有機汞(如甲基汞)。有機汞會因為強酸、強鹼及高溫而分解成無機汞,以總量方式無法檢測出有機汞的真正含量,故目前發展出強度較低的酸與鹼,再以分離方式獲得特定的重金屬(如甲基汞和無機砷)的方法。
食藥署提醒,天然殘留的重金屬雖不可避免,但在食用蔬菜水果前,可用大量清水清洗,去除表面污染的重金屬。平日則均衡飲食,避免攝取來路不明的食物或單一食品,降低累積重金屬的風險。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防堵反式脂肪!


近年來大家一聽到反式脂肪就擔心不已,國際上也大肆討論其危害風險,但這個議題是如何開始,臺灣又如何應對呢?
反式脂肪起源
   
過去動物性油脂常因為含有膽固醇,易使血脂增高等因素,為人們所顧忌,但動物性脂肪的耐熱安定性、可塑性等,卻也讓人難以摒棄。後來人們透過將植物性油脂氫化的技術,得以製造出具有動物性油脂特性,又不具膽固醇的人造奶油,一時間氫化油脂在食品加工上被賦予了厚望。不過,氫化油脂的光環沒維持太久,因為「部分氫化」的加工方式,易產生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過去為了追求人造奶油柔軟的質地,常以部分氫化方式加工,但也因此易產生反式脂肪。而反式脂肪也被研究發現到具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除導致人體「壞膽固醇」含量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外,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其危害可能更甚動物性油脂。使得不完全氫化油脂從食品加工的新星,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
別碰不完全氫化油脂
   
在此之後,各國陸續規範氫化油脂的使用, 10771日,我國也正式禁止「不完全氫化油脂」使用於食品中,以減少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此外,目前也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亦可做為參考依據,更可有效避免反式脂肪的可能危害!
少用油、選好油
   
除了以營養標示辨別外,選擇適當的油脂也很重要。孫璐西表示,應盡量以高油酸含量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為優先選項。此外,在烹調時也應避免油溫過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在飲食油脂的攝取上超標。孫璐西提醒,除了選擇適當的油脂外,也應減少攝取油脂,避免食用油炸及烘焙等常含有高油脂或高糖份的食品,以減少健康的危害風險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避免微生物污染



美國和加拿大曾在201811月底,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
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
微生物成長要素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
pH
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
1、水活性越高,微生物越容易生長
   
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2pH值越低,越能抑制微生物
   
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
3、利用高溫加熱可殺滅微生物
   
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
整理冰箱不養菌
   
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與冰箱存放過多食品,影響降溫功能。在烹調餐點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外食也應慎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降低發生食品中毒的風險。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販賣機購物認標示


買果汁、選蛋糕、挑便當,靠一台自動販賣機就能搞定!許多消費者會直接從販賣機選購想要的產品,不用排隊結帳,快速又方便,無人化的販售方式成為現代銷售趨勢,但要怎麼挑選才能吃得安心呢?
無論業者是想利用自動販賣機販售熱食便當、蛋糕、餅乾或現榨果汁等,只要消費者以現金、代幣或其他行動支付方式付款後,在機台選購且直接取得食品的販售方式,都須符合食藥署公告的「自動販賣機販售食品之標示規定」。
該規定是規範以自動販賣機(加水站或夾娃娃機等)販售的食品應標示事項,及該自動販賣機設置者的廠商資訊,自動販賣機業者應於機台外部明顯標示業者名稱或姓名、地址及電話號碼,且以自動販賣機販售的食品,不論包裝、散裝或自動販賣機調製的食品,應依前揭規定辦理標示。
在罰則方面,若業者未依規定完整標示,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第25 條規定,得處新臺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如標示有不實則違反同法第28條規定,得處新臺幣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違規包裝產品依同法第52條規定應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售。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購買自動販賣機販售之食品前,應挑選有完整標示業者資訊的販賣機,並仔細看清楚產品標示內容,避免購買來路不明之食品。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黑糖含丙烯醯胺 吃了會致癌?


黑糖含丙烯醯胺 吃了會致癌?
日前媒體報導「黑糖、咖啡含有丙烯醯胺會致癌」等新聞,引起民眾恐慌,但丙烯醯胺真的會致癌嗎?吃什麼都要擔心怎麼辦?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為大家解答疑惑。
丙烯醯胺哪裡來? 葉安義表示,一般丙烯醯胺(acrylamide) 最容易在澱粉類食品中生成,當胺基酸與還原醣在超過120°C溫度環境下進行烹煮時,就可能生成丙烯醯胺,不管是澱粉類(如馬鈴薯、麵包)還是富含蛋白質(肉類)的食材,只要經過高溫加工,都可能含有丙烯醯胺,而生成量的多寡,會根據食材的組成與調理溫度而有差異。
致癌性未經證實 1994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國 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丙烯醯胺列為2A致癌物,意為經過動物檢測後發現對動物有致癌性的證據,但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尚不足以證明為人類的致癌物質。日前新聞媒體報導「黑糖」含有丙烯醯胺,造成消費者恐慌,其實很少有人每天大量食用黑糖,民眾無須擔心。
多樣飲食較健康! 食品中除了洋芋片、薯條、餅乾、麵包、堅果類,都是常見且含有丙烯醯胺的食品。由於「高溫」是丙烯醯胺生成的重要因子,不論是油炸或燒烤食品,都有機會出現丙烯醯胺,要注意攝食量的多寡,並非只要吃到此類食物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根據統計顯示,含有丙烯醯胺的食物超過7000種,目前尚無丙烯醯胺對人類致 癌性的實際證據,只要注意多樣化飲食、以蒸煮的方式烹飪食材、減少食用油炸 及烘烤類的食品,平時不要一下吃進大量的洋芋片、薯條等食品,並避免吃烹煮到深棕色或焦黑的食物即可。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查驗登記有新制


衛生福利部(食藥署承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21條規定, 公告輸入錠狀膠囊狀食品、國產維生素類膠囊錠狀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及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單方食品添加物及真空包裝黃豆即食食品,及另依同法條第2項規定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在上市前應完成辦理查驗登記,且為規範查驗登記有關許可之廢止、許可文件之發給、換發、補發、展延、移轉、註銷及登記事項變更等管理事項,並訂有「食品與相關產品查驗登記及許可證管理辦法」。
以往基於不同食品查驗登記申辦作業的個別需求,部分查驗登記項目再各別訂定有相關規定,包括「特殊營養食品查驗登記相關規定」、「輸入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相關規定」、「國產維生素類膠囊錠狀食品查驗登記相關規定」及「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相關規定」等,即當時為使業者申辦食品查驗登記有所依循而訂。 
食藥署已於108410日,發布修正「食品與相關產品查驗登記及許可證管理辦法」,除配合食安法規定,修正其名稱為「食品與相關產品查驗登記及許可文件管理辦法」外,也區分章節,優先將「特殊營養食品查驗登記相關規定」 (包括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及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的查驗登記規定事項,納入該管理辦法,並廢止原該項規定,至於其他食品查驗登記規定,將分階段陸續納入,期使食品查驗登記的申辦作業及許可文件管理,符合實務需求,並提升食品查驗登記管理制度,讓消費者買得安全、吃得安心。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食品強制檢驗8步驟



為建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我國已推動三級品管制度,第一級品管係由業者自主管理;第二級品管是透過第三方單位驗證;第三級品管則由政府稽查抽驗。此外,業者也可參照強制檢驗8步驟,以確認產品安全衛生。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為食藥署)已於107920日公告修正「應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與應辦理檢驗之食品業者、最低檢驗週期及其他相關事項」,其中資本額達3千萬元以上的食品工廠,已於108年全數納管實施強制性檢驗。業者應將其產品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自行或送交其他檢驗機關(構)、法人或團體檢驗,如檢驗不合格者應有改善或矯正措施。
考量食品品項多元,重要管制點會因產品原料、製造過程、廠區環境、儲運方式及溫溼度控管條件等因素,致影響成品表現,故需要檢驗的項目繁多,業者可參照「強制檢驗8步驟」,制定廠內產品檢驗計畫,以善盡自主管理之責。
食品強制檢驗8步驟
1、危害分析:先將風險類似之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歸類,在進行危害分析。
2、區分風險等級:發生頻率或嚴重性越高,風險等級越大。
3、檢驗項目選定:風險等級越大,檢驗項目越重要。
4、頻率規劃:檢驗項目越重要,檢驗頻率越高。(應符合每季或每批之要求)
5、監測方式規劃:可自行或委外檢驗,也可用公告或簡易方法檢驗。
6、執行檢驗:採隨機抽樣進行檢驗,並確實記錄。(樣品品名、批號、日期等)
7、保存檢驗紀錄:檢驗紀錄應保留至少5年。
8、確認改善:檢驗不合格者應有改善或矯正措施,必要時須重新進行輪替檢驗
   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