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選購進口包裝食品 4 秘訣

進口包裝食品真的「介高尚」嗎?有些消費者對舶來品存有「貴就是好」的迷思,國人對進口包裝食品的消費程度正逐年成長。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 消費者在選購進口包裝食品前最好睜大雙眼,並彙整出以下 4 秘訣供民眾參考, 以便選購符合衛生安全的產品:
1. 注意「標示」是否正確:進口的國外包 裝食品皆須符合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標示法規,食品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原產地 ()」與「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及 地址」。此外,品名、內容物名稱、食品添加物名稱、營養標示、有效日期、含 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等皆是民眾於選購時不可輕忽的注意事項。
2. 觀察「外觀」是否完整: 進口包裝食品到國內,運送時間長,易受溫度及保存環境影響,導致內部成分的劣變,進而造成外觀的異常。民眾可藉由觀察進口包裝食品的外觀,來判斷其是否有毀損或變質腐敗情形,例如罐頭食品有無膨罐變形等,皆是選購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3. 留意「保存」是否確實: 民眾也應特別注意賣家是否依循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之運輸與儲存規定妥善儲存及配送,以確保買到有效期限內符合衛生安全的食品。
4. 當心「膨風」舶來食品: 外國月亮未必圓,勿輕信廠商誇大不實的廣告,浪費金錢購買「膨風」舶來食品,可避免因誤買而傷心、誤食而傷身。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挑選海產 5 要點

臺灣四面環海,海產資源豐富但若不慎吃到不新鮮的海產,很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食品中毒症狀,您知道該如何挑選品質良好的海產食品嗎?食藥署特地整理出挑選海產的 5 要點,讓大家聰明選購、快樂吃。
1.魚:購買生鮮魚類,應注意其外觀外形是否完整,肢體無斷落黑變、無破損及魚鱗脫落現象,外表不黏膩,色澤明亮有光澤,魚眼清澈明亮,鰓顏色鮮紅,魚體僵直不軟爛,且有自然的風味,無腐臭味。
2.蝦:購買生鮮蝦子,應注意其蝦頭與蝦身是否緊密接連無鬆脫,蝦頭明亮有光澤,蝦身自然捲曲且肉質飽滿有彈性,無軟爛或變黑,聞起來無腥味或是氨臭味者較新鮮。
3.貝:蜆及蛤蜊以未開殼、無臭味為佳,活的貝類肉足會露出殼外活動,且出水孔偶爾會噴出小水柱或氣泡,挑選也可取數顆貝類互相敲擊,聲音清脆,表示新鮮度較佳,聲音較悶則較不新鮮。
4.花枝、小卷、魷魚:新鮮的海產以眼睛明亮,外皮鮮豔,身體通透,觸感光滑細緻,肉質有彈性及光澤,且無腥臭味者為佳。
5.蟹:蟹形完整飽滿,蟹腿及蟹鰲硬挺,並與身體牢固連接,蟹殼有光澤,背面呈青色、腹面白色有光澤,且有重實感及活力者為優,新鮮的螃蟹顏色較鮮豔明亮,有蟹香味無刺鼻氨臭味。
臺灣天氣炎熱,海鮮水產品若貯存不當,極易發生腐敗等品質劣變現象。海鮮水產品萬一新鮮度不佳,較容易引起食品中毒,故食用海鮮水產品除了挑選自己喜愛的品項種類外,也別忘了挑選新鮮的、合時的季節海產,並澈底加熱,才能吃得開心、吃得安心!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巧克力品名標示報你知

巧克力是廣受大人和孩童喜愛的食品,但有許多消費者不太清楚包裝上的內容說明,食藥署於 105 6 24 月公告「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規定以 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為品名者,應有的成分及內容物含量,並自 106 1 1 日起施行。
「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中所定巧克力,指的是以可可製品為原料,並可添加糖、乳製品或食品添加物等製成,為固體型態不含內餡的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未超過 5%者,不論添加量皆應於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 加植物油」或等同字義;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之巧克力,其添加量超過該產品總重量 5%者,則應於品名前加標示「代可可脂」 字樣。
本規定除規範包裝巧克力外,具營業登記的散裝巧克力販賣業者亦應於販售之場所依本規定標示。包裝巧克力標示之字體長度及寬度不得小於 0.2 公分;散裝巧克力得以卡片、標記(標籤)或標示牌(板)等型式標示,以標記(標籤) 標示者,其字體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 0.2 公分,以其他標示型式者,各不得小 2 公分。 業者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之情形,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以新臺幣 3 萬元至 300 萬元,或 4 萬元至 400 萬元罰鍰,產品應限期回收改正。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用對油,顧健康

 油品是家家戶戶料理菜餚時不可或缺的原料,您是否明白油品標示上的精煉 是什麼意思呢?選購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食藥署建議,先認識油品的製造過程,才能正確選用適合的油品烹調,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喔! 生活中所使用的食用油品,可以有精煉及非精練的油品。非精煉的食用植物 油多半經過萃取壓榨及離心等步驟;精煉的食用油品,原料先經過初榨(壓榨或 者用溶劑浸出法)獲得原油,經過初榨過的原油含易造成酸敗的物質(游離脂肪 酸、磷脂類固醇等),保存期限短,因此需要經過精煉來延長油品的保存期限, 也能使外觀、品質及氣味等變得更好。
食用油品(植物油)的精煉步驟大致可分為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 5 大步驟:
1. 脫膠:原油中含有膠質、樹脂、蛋白質、磷脂質等粘液狀物質,這些雜質會影 響油品的保存期限,在精煉油品時會去除雜質,此步驟稱為脫膠。 
2. 脫酸:原油中含有的游離脂肪酸,會使油品酸敗,通常添加鹼來中和游離脂肪 酸,此步驟稱為脫酸。 
3. 脫色:經過脫膠、脫酸的原油,再以矽藻土、活性白土、活性碳等吸附性強的 物質進行過濾,吸附油品中的色素及細微雜質,除能延長保存期限, 也能使油品變更清澈,賣相更好。
4. 脫臘:良好的植物油在生活的常溫下(0-37)要具有流動性,且不會發生有 懸浮物和凝固,所以在精煉時會將油品保持於低溫(例如 0),以過 濾法或離心法去除低溫凝固的油脂,使油品在低溫下不混濁。
5. 脫臭:油品送入脫臭裝置,利用低壓真空加熱及熱蒸汽以去除臭味成分。 在選購油品時,可先藉由外觀、味道來判 斷,避免混濁、色澤深或不良氣味的產品,並 挑選包裝較完整,看清楚包裝上是否標示完 全,不要購買包裝不完整或來路不明的食用油。
若要大量煎炸用,建議購買動物 http://www.fda.gov.tw/,首頁>出版品>圖書)下載「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揮別食品中毒 5 口訣

夏至剛過,熱浪陣陣來襲,氣溫屢創歷史新高,根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5 10 月是食品中毒的高峰期,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貼心小叮嚀,高溫、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喔!
夏季高溫炎熱,為預防食品中毒,民眾購買食材後,應儘速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並注意不要採買過量,以免冰箱放了太多食材,導致冷卻效果下降,造成微生物孳生。在調理食品前後,也應澈底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也應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
如果想趁夏季享用生魚片、生蠔等海鮮水產品,就要特別留意,萬一生食來自受污染水域的海鮮水產品,就可能造成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民眾在享用美食之際,千萬不要因為追求口感,就忽略生食的風險,建議食用前需澈底加熱。
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若未留意飲食衛生安全原則,很容易就會增加食品中毒的機率。食藥暑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5 要原則,也是簡單易記的口訣,萬一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時,應儘速就醫,並配合衛生單位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發生原因。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選購醃漬蔬菜 4 撇步

醃蘿蔔、醬瓜、酸菜等醃漬蔬菜向來是廣受國人喜愛,但在製造過程中,為了保存食品並維持品質,有些業者會加入漂白劑或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您知道該如何選購醃漬蔬菜才安心嗎?食藥署提醒,選購前要先認識辨別「醃漬蔬菜 4 撇步」喔。
1.醃漬蔬菜是以蔬菜當主原料,使用食鹽、有機酸等,利用醃漬方式儲存, 可能經加工調味、熟成或發酵之產品,如:酸菜、福菜、筍乾、蘿蔔乾等。食藥 署分析 102 105 年的醃漬蔬菜抽驗結果,其中以酸菜抽驗不合格率最高,約有 2 成左右。醃漬蔬菜在保存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褐變或因微生物繁殖而腐敗,為了 防止褐變及腐敗,業者可能會添加亞硫酸鹽與苯甲酸。
2.業者產製食品使用食品添加物,須遵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亞硫酸鹽類」及「苯甲酸及其鹽類」是准用食品添加物,業者如選用合法食品添加物品項,並依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使用,尚不致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
3.消費者在於購買醃漬蔬菜產品時,建議選擇顏色較不鮮豔、偏深綠(褐) 色者購買,購買時應選擇包裝完整商品,並多留意產品上是否有明確的標示;認清產品中文標示掌握完整的產品訊息,並選購優良業者製造的產品。 
4.調理醃漬蔬菜之前,可以用流動的水沖洗,烹煮時不要蓋鍋蓋,可去除部分的食 鹽、二氧化硫及苯甲酸,減少食鹽及食品添加物的攝取量。
食藥署提醒,醃漬類食品的鹽分很高,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的民眾而言,應避免食用醃漬蔬菜類產品,並搭配充足飲水,搭配食用當季新鮮蔬果,才能食在健康又安心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品添加物上網查!

為了維護國人飲食安全,食藥署自103年起著手建置「新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使食品添加物法規更容易被遵循,草案初稿內容持續與各界溝通說明中,並預計於今(105)年底進行預告。
    食品添加物最初多為天然存在的物質,例如莓類含有苯甲酸、乳酪發酵過程產生丙酸、醋發酵產生醋酸等,因為酸鹼度下降,可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食品的保存時間。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目的非常多元,例如香腸添加亞硝酸鹽,可維持鮮紅肉色,並防止肉毒桿菌中毒;沙拉油添加維生素E可防止油脂氧化;餅乾、鬆餅添加膨脹劑產生鬆軟口感;醬汁中添加粘稠劑增加附著性及口感;甜味劑可讓不適合吃甜食的人,可以選擇具甜味的食品,除維持食品的感官特性外,更重要的是保障食品的安全。
    為使「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更易使業者遵循,食藥署參考國際最新趨勢,重新整理食品添加物分類、導入食品分類系統、重新檢討食品添加物使用的合理性,並公開草案初稿供各界提供建議。
    食藥署於104年4月27日公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後,已辦理15場說明會,經專家會議評估,逐步修正草案初稿,並於105年5月6日公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初稿第二版」,預計將繼續辦理8場說明會,再次蒐集各界建議,做為草案研擬的參考資料,詳細場次時間及報名相資訊,歡迎至「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網站(www.tqf.tw))內活動報名項下查詢。
    為了使食品相關從業人員,易於查詢各項食品添加物可使用食品類別,或食品類別可使用食品添加物等標 準內容,食藥署著手建置「新版食品添加物標準草案查詢系統」,預計今(105)年7月上線公開,食品相關從業人員或民眾即可隨時上網,立即查到草案初稿內容相關資訊。